上党文化

家乡区县: 山西省长子县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由于流行于山西省东南部枣古上党郡地区得名。过去,曾一度称“上党宫 上党梆子

调”"。解放后正名为上党梆子。据1965年的不完全统计,上党梆子共有剧目七百余出(其中梆子六百余出,皮黄九十余出,昆曲十余出,罗罗戏和卷戏各数出)。现存剧本四百余个。这些剧目,大部分都粗犷豪迈,淳朴健康,共具自己的特色。其中表现杨家将、岳家军的剧目较多。《闯幽州》、《雁门关》、《三关排宴》等是代表剧性目。《三关排宴》经赵树理同志协助整理后,在1962年搬上了银幕。

上党梆子的唱腔以板腔体为主,间亦用曲牌体。上党梆子的基础功叫撊?褦。它运用起来稳健大方,雄壮有力;不足之处是足沉臂硬,臀部凸出,不太美观。表现手法是粗线条,大轮廓,直入直出,强烈明 上党梆子

快。行当方面须生的作用最突出,其次是净角、青衣和武小生。著名演员:清末有双禄、群益(西火旦)、老不香等;抗战前有赵清海、段法荣、曹火柱、平福成、冯秃嘴等人;抗战中和解放后驰名的有段二淼、郭金顺、申正泰(银洞)、赵德俊(金圪瘩)、吴婉芝(女)、郝聘之(女)、郝同生等人。

一百多年前,上党地区遭受严重旱灾。上党梆子一些艺人分别搭班到山东省菏泽附近和河北省邯郸附近演出。后来都曾设账授徒。经过多年的吸收、溶化和发展,形成了两个新的剧种枣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

上党落子

上党落子原名“黎城落子”,流传于我省晋东南地区和晋南的安泽、闻喜、夏县以及榆社、左权和河北的涉县等地,1955年被山西省文化事业局定名为上党落子。

清道光十七年至二十年,河北武安一带大旱连年,“民食草根树皮殆尽”,有一名叫喜顺的贫苦农民,逃荒至我省黎城,靠打短工度日。他能歌善唱,颇精武安落子。黎城县东仵村农民李锁柱,在和喜顺相处中,学会了一些剧目,其后李锁柱组织李秋归(旦)、李长群(旦)、李丑则(生)、丁仓只(生)等人组班挑戏,开始只是打地圪圈演出,化妆和服装非常简单,乐器也只用一把呼胡和大锣、小锣、小鼓等。后来的演出中逐渐在音乐唱腔上吸收了当地流行的歌舞吟唱和上党梆子的艺术营养,逐步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黎城落子。道光二十五年后,李锁柱等人组织起“同乐会”,除根据《阿公子投亲》《雷公予投亲》等鼓词自编剧目外,又排演了从武安落子移植的一些剧目,并逐渐搬上舞台,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到附近村社演出。清道光三十年前后,黎城、潞城两地的村社,都先后成立了黎城落子戏班,每个戏班约20人左右。由于直接受上党梆子戏的影响,落子班逐渐搬演一些大部头的剧目。

清光绪十年,黎城落子一些戏班,为与上党梆子争夺观众,摆脱落子戏不能参与迎神赛社演出的困境,黎城县城南天元班将王四虎(又名韩保台,子镇村人)请回教戏,他不仅为黎城落子带回《平辽东》《高平关》等传统本戏,还将武安落子与黎城落子的音乐唱腔进一步融合,并大胆吸收上党梆子音乐唱腔之长,将原尺字调改为上字调。与此同时,在服装、道具、表演程式以及文、武场等方面,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用了上党梆子的大锣、大镲、老鼓以及笛子、笙、老呼胡等乐器,穿上了和上党梆子一样的大蟒、大靠。舞台上亦出现了大小幔、长枪、大刀和全副銮驾等装置及砌末道具。这是黎城落子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黎城、潞城、长子等县的落子戏班纷纷效仿。

黎城落子艺人尊奉唐明皇为戏祖,每到一个台口,都要将戴朗子、穿蟒袍的唐明皇(或木刻或画像)供到后台,烧香敬奉。待到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唐明皇的生日时,戏班要给戏祖摆供品、烧香磕头、唱戏,但禁演唐代故事戏。清光绪二十八年,黎城落子生角演员王三和随师王小秃(又名王丙寅)到活动于平阳府一带的黎城落子班搭班学艺六年,受蒲州梆子熏陶,将其毯子功、把子功以及帽翅、甩发、髯口等功夫,带回上党,融化于黎城落子之中。从此,黎城落子声望大增。民国二十一年(1932),名艺人张连科、李玉庆组织丑福、王尚德、李小计、马新年、王有福等人,到太原开化寺鸣盛楼演出了《莲花计》《访昆山》《抢灵牌》等戏,将黎城落子首次介绍给省城观众。上党落子的传统剧目,计有200余出,剧本重故事情节,台词中有不少顺口溜式的句子,通俗易懂。

上党落子解放前有几十个班社,建国后也有近十个专业文艺团体。现在,只有长治市落子团和潞城市红旗剧团等少数几个团能正常演出,其余团体已经倒闭或者举步维艰。

上党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是一种民间吹打乐,在山西省东南部于长治、晋城一带广为流传。它起始于夏商,形成于春秋,汉唐时成为一个完整的音乐形式,流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上党八音会

八音会是民间组织的音乐班子,主要使用鼓、锣、钹、笙、箫、笛、管等八种乐器,故名八音会。“上党八音会”这个称谓的历史并不太长。18世纪末,一些民间的音乐爱好者为了和“乐户、龟家、行道、吹鼓手”等职业乐人相区别,将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音乐活动形式取名为“八音会”。

“上党八音会”的主要功能是服务社会、服务民众,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自娱自乐。

上党鼓书

上党鼓书是起源于长治地区,倍受人们喜爱的又一曲种。1976年,长治县的音乐工作者在挖掘、整理传统曲牌时,集中、吸收当地梆子、落子、秧歌、民间音乐等唱腔素材精华而把它发展成一种新的鼓书说唱形式。上党鼓书一面世,便以其曲牌热闹红火、唱腔激扬优美、板式丰富精彩,并且具有浓郁的乡土特色,节奏明快,上下句对称,表现手法灵活多变等特点深深打动观众。

上党八角秋

八角秋千是上党地区独有的娱乐形式,也是我们北村村民古老传统文化的传承智慧与结晶,八挂秋是一种装饰华丽而悬于半空的双层顶亭式秋千,其顶可整体旋转,可同时悬吊八人游荡,荡秋者有春燕展翅,嫦娥飞天的美感。故有“荡八角秋千,顶半个神仙”之俗言。是一种非常适合大众的节目娱乐项目,也是展示地方文化和百姓智慧的艺术品! 旋荡的八角秋千

八角秋,别名:八角秋千,八挂秋。因悬吊八挂秋千而得名。是别具一格的旋荡式秋千!一般在传统庙会期间搭建(我村传统庙会为农历二月初九,每九年一搭)!

八角秋全身高约20米,主棚对角约为8米,上秋平台高约2.5米直径约9米。

秋千轮廓高大威武,做工精细,外观精美漂亮,旋转起来彩带飞舞,人影高旋,欢声不绝,美感之极。充分体现了我村村民的聪明智慧和对新农村未来的美好展望!展示出民间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李敏(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