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攻长治
9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主力一太行、太岳、冀南三个纵队,开始从长治城东、南、西三面同时发起攻城作战。在作战部署上,采取“围三阙一”的战法,即同时攻击长治城的三面,同时放开北关至城东北角,引诱国民党军向城北突围,而于野战中予以歼灭。这个部署也是考虑共产党部队当时攻坚能力很弱,而阎锡山的晋绥军又不善于野战的特点而提出的。在攻城战斗即将打响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把指挥所前推至长治南郊北天河,直接指挥攻城战斗。[1]
长治是上党地区的首府,是抗战时期日军设防的重点,城高壕深,工事坚固。国民党军1万1千余人是入侵上党地区的国军主力,因战役开始后国民党军一直没有 战役过程图
进行大规模战斗,基本没有损耗,建制完整,装备也比较齐全。恰逢此时,天降大雨,造成道路泥泞,城墙湿滑,也给攻城战斗带来了很大困难。尽管如此,共产党部队各部队还是在攻坚经验、装备都很缺乏的情况下开始了对长治城的攻击。
太岳纵队的任务是攻占长治城的北关,然后与太行、冀南纵队一起夺取长治城。陈赓司令员命令决1旅57团主攻长治北关,以386旅扫清外围据点。战斗发起后,386旅之士敏独立团在1门山炮支援下攻击北关外围的角沿村。士敏独立团在摧毁国民党军四座碉堡后,攻占了牛个村子,将国民党军保安团一部歼灭。此对,北关国民党军在城墙上火力掩护下进行逆袭,将士敏独立团包围在角沿村内。772团立刻增援,与士敏独立团一起将国民党军击溃,残国民党军逃回北关。角沿村被共产党部队攻占。随后,57团发起对北关的攻击。57团在团长陈兴建指挥下,1营从关东北,3营从关西北,趁夜暗以出其不意的奔袭手段一举突人关内,然后开始穿插、分割、包围国民党军。1营负责围歼北星阁、石灰窑之国民党军。北星阁是北关连接关外的重要通道,是国民党军的防守重点,有主碉、地碉、暗堡、外壕、地雷、铁丝网等较完善的防御设施,国民党军为1个加强连。共产党军1营1连奉命攻占北星阁,激战一夜未能攻克。1连三任连长先后牺牲,部队伤亡过半,但仍然前仆后继,奋勇攻击。战至22日晨,终于全歼国民党军,攻占北关。3营亦在围歼银匠楼之国民党军后,进抵城墙下。长治国民党军为夺回北关,连续组织反击。57团与国民党军反击部队肉搏达4、5次,坚守北关4天之久,后由25团接替,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军的反击,巩固占领了北关。与此同时,太行、冀南纵队也攻下了城关据点多处。
就在攻城部队扫清外围积极准备总攻长治的时候,刘伯承接到了一份内线传来的情报。情报说阎锡山为了解救长治被围的史泽波部,拟派重兵增援长治,增援之国民党军为第83军的3个师共7000余人,已从太原南下。经过进一步侦察得知,27日南援之国民党军到达沁县,其先头部队4个团28日进至沁县以南,亭以北之新店地区,并有继续南下救援长治的迹象。刘伯承根据这一新的情况,当即改变决心,将作战重心由攻占长治城改为歼灭国民党军援军。准备在援国民党军沿白晋路进至常隆、上村地区(位于长治城的西北)时,于野战中歼灭之。具体部署如下:以陈再道指挥冀南纵队、决1旅全部及地方武装继续佯攻长治城,吸引国民党军83军向长治急援;以李达、陈锡联指挥太行第2支队(欠30团)、第4支队及原在白晋铁路监视国民党军的第17师为打援之右翼队;以陈赓指挥太岳纵队386旅及太行纵队第3支队为打援右翼队,钳击来援之国民党军;以30团为独立支队,由北尾击南援之国民党军,切断它的退路。
各部队受命后立即行动。为了不让长治国民党军发现共产党部队攻城主力前去打援,共产党部队在撤离长治城的当天昼间还抬云梯演习攻城,晚上点火吹号扰乱国民党军。然后在28日夜趁夜暗雨急悄悄撤离了长治城。
9月29日,共产党部队打援部队陆续抵达预定歼国民党军地区,埋伏于白晋铁路线两侧。从29日起,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一直前移,总是靠近担负最重要任务的部队,以就近掌握部队行动。援国民党军指挥官第7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本来打算沿白晋铁路线前进。但是阎锡山唯恐长治失守,丢掉楔进共产党部队根据地的一颗钉子,连电催促彭毓斌急进。彭毓斌无奈只能另选道路。由于白晋铁路经 亭、夏店向东拐了一个大弯后才通向长治,所以路途相对要远得多。而亭、屯留之间的大路则距离很短,彭毓斌决定就走这条路。9月30日,彭毓斌部从 亭镇渡过漳河,沿亭、屯留间的大路南下。刘伯承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变更部署。将歼国民党军地域改在屯大路两侧,同时增派第17师尾击援国民党军。陈赓率打援左翼队立即由常隆附近进至余吾镇以西,太行纵队也进至余吾镇东北地区。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