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城》这本小说本身其实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来认真分析的。

你眼里的江,我居住的诚——《江城》读后感

家乡区县: 重庆涪陵区

关于《江城》这本小说本身其实有很多方面是值得我们来认真分析的。

比如,书里的这个城市,这个标签是我的家乡的城市。

之前我曾有说过海勒斯的写作风格及其视角的问题。海勒斯的这种颇为独特的视角使他笔下的涪陵显得更为有一个城市所带有的厚重感更加强烈而明显。

全书始终是围绕着江与城这两个要素展开讨论和思考,而且本身在描述涪陵城面貌的时候也带有很浓郁的地质学风格,就像纪录片的旁白一样,美学与说服力共存的奇妙感觉油然而起。

“轮船在狭隘的河谷中回响,马达击打着流水;平底船向岸上的火车卸沙子。离公寓一英里远处,乌江消失在长江的棕色急流中,不时会听到从大江那儿传来一道孤独的汽笛。”

“涪陵是个腿的城市——棒棒军粗糙弯曲的腿,老人的罗圈腿,小姐们柳条般的细脚踝。爬阶梯时你得看着自己的步子;你会看到你前面那人的腿。很有可能,在涪陵花了一上午买东西,你也没看一眼这里的建筑。这城市就只是台阶和人腿。”

这是作者的处女作,也是在这个小城的生活里让他不断萌生写作之意图。

在这本成书最早的书里,作者尚且年轻有棱角,看问题的方式更为尖锐。比如文中在讨论当年三峡大坝修建这一话题,不得不说,十分有见地,仅仅从人文关怀这一方面。

从书里还了解到了许多我不曾了解的历史——关于我的家乡。那些我尚生活在涪陵之内、涪陵之外的地方。

我没能像他这样如此真切的去了解和感受一个地方。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视角是相同的,对于我本人特殊的生活经历,我和他一样,一直是外人视角的模样在这里生活然后融入。

我生活在涪陵这个大的地理范围里,但是我小时候的生活范围又是独立于涪陵之外。
海勒斯是一个从美国远途而来的支教者,来到这个异国他乡,来到一个江边小城,生活了两年。
相同的感觉是,都是一个不属于这里的人却要在这里生活。

这里的人事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他们的面孔、语言、行为方式、处事风格之类种种都是不一样的,应该说是截然不同的。

在这里你像一个异类被区分,被排挤,同时也在这里被同化着。最后,你以自己的方式吸收着这里的灵气,融入在这里,以自己的方式,最佳的状态在这里自如的生存。

尽管还是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好像无从下手,无从改变。

一如局外人,无论发生什么都好似保持着与这里的距离和属于本身的独立性。

但也一如家乡人,一旦离开这里,你会发现你去的所有地方都会让你一次又一次的想起这里,这个你曾无法理解和认为自己无法融入的地方。但其实只是自己没有发觉,早在你开始踏上离开之途的时候,你就已经把这里当做归属。

海勒斯曾说过中国有两个地方让他心生归属之感,一个是北京,另一个就是涪陵。

在离开涪陵之前,我从未把那里当做是我的家乡,但是脚步一旦离开,发现自己就开始不受控制的为自己贴上了涪陵的标签。

是的,那是我的家乡,和许多生活在那里的涪陵人一样,不以为然的地方却是怎么也忘不掉,怎么也割舍不了。

我的梧桐子网站主页:http://www.wutongzi.com/uc/67831267.html
我的网络营销能力秀主页:http://www.wm23.cn/mynameisbox

合子先森(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