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右面为地藏王殿,内塑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王。地藏王菩萨与观音菩萨不同,观音是为救度世间众生为主,称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是为度尽六道中所有众生,使他们摆脱轮回之苦。他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藏王被称为"幽明教主"。因此,地藏王菩萨两边坐着十殿阎王,他们就是管轮回之苦的:一殿茶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
寺院整体结构严谨,五脊六兽,虽小而玲珑剔透,各方面均照顾到了。寺院右面为慈心阁(比丘尼修心处)。寺院的右面为斋楼、龙林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处和回廊。斋楼远处看为二层建筑,下面石窖,上面房屋,十分精致,管理处为两排石窖洞,还有三间房屋,院内有花池,栽种着奇花异草。
寺院建筑的东北部是龙池洞,该洞全由石料建成,是唐代建筑,洞内还有龙池和石龙头,泉水从龙口中流出,常流不息。此水为真正的矿泉水,微量无素锶的含量为平常水的15倍,甘冽异常,清凉绵润,甜美适口,延年延寿。此次整修,泥了窖洞,洞前加了卷棚,洞内塑了龙王、龙母坐像,洞前砌了几组台阶,寺院的西南部建了卫生间,供游人方便。
整个建筑群,雕梁画栋,蓝瓦灰墙,气势宏伟,气度不凡,是龙林山风景区的重要建筑。
马鬣寺
当地老百姓将龙林山叫马鬣寺 。如有人问:"你去哪里呀?"答:"我上马鬣寺 去呀。"是不是将马鬣寺当成山名了?你再看清代举人秦为龙的文章《马鬣寺》,文章开头就说:"马鬣者,西山之别名也。"说的很明白,马鬣就是西山的别名。
马鬣寺自古就是梵宇寺的俗名,一千多年前的北汉天会石碑和二百三十多年前的清代乾隆石碑都是这么说的,可见这种叫法年代久远了。马鬣寺有三种写法:一是北汉天会石碑中称马猎寺,是狩猎的"猎";二是清乾隆石碑中称马备寺,是省略的"略";三是据现在健在的高寿老人们说,他们亲眼见得寺院门头板上写的是"马鬣寺",是"兽类颈上长毛"的"鬣",如马鬣。三种写法带来的三种说法:一是乾隆石碑中的说法。"口口盖其地实将军大座形,寺正当其寓怀,首忱大河,足盘沟口,如马疏颈然,故谓之马略寺云。"此种说法同文人们的说法是一致的,即此座山形象一匹马,寺正座落在马鬣之处,因此叫马鬣寺,马鬣也是马脖子上的马鬣之处,因此叫马鬃,书写叫"马鬣";二是《清徐地名志》中的说法:境内古迹有马鬣寺,相传汉光武帝刘秀骑马经此地时,曾在那里回过头,故起名"马鬣寺。"就是说,刘秀的马在此处捩脖子看过,因此叫马鬣寺。因为当地俗话,马回头要捩脖子,就成马捩寺了。但没有写在"马捩"、"马略"或"马猎"了;三是当地老百姓传说,唐王李世民曾狩猎于此,因此而叫成"马猎寺",也是一促说法。
不论怎样的写法,怎样的说法,老百姓是叫马鬣寺,祖祖辈辈就这样叫了,说山也行,说寺也行,反正这里就是马鬣寺。当时的行政当局也是这样称呼。当时的行政区划,是都分制,这一带就叫"白马上都"或"白马一都",这名称中,既包括"白石沟",也包括"马略寺",都包进去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