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时期(1278年)开始有人到礼乐定居,多以捕鱼为主,以农为副。一说是定居、聚居点先在南堡福禄里、护龙里、双孖圹一带,后来逐渐扩展。歌谣“福禄里,潘家地,六亩四”就是描述礼乐人初始聚居福禄里的情况;另一说是“礼乐成村,先有新墩,再有丘镇”,说宋代有江门渔民王悦胜谐家人先在现新华村的新墩里定居,以渔为生,以后有迁来的乡民在新墩里附近及丘镇、福禄里、芳兴里、大派洲定居,开始是渔农结合,后弃渔就耕,逐渐形成上、中、南三堡及大派洲几个居民点。
明朝中叶弘治十一年(1498年),移居到礼乐的人更多,生聚日繁,姓氏也很复杂。
明末崇祯十三年(1605年),张、陈、谭、吴、区等姓氏都建下自己的祠庙。
清朝中叶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礼乐生产发展相当快,建设祠堂庙宇较多。
清同治元年(1862年)在南堡翻锹围建扶风阁,礼乐人称“名阁”。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经教育司批准,在礼乐书院(现礼乐第二初级中学)开办礼乐第一所小学,学生50多人,教师3人。
清朝末宣统三年(1911年),礼乐开始设立“局”、“乡”。
宣统三年(1911年)3月29日,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从南洋归来的礼乐乡西宁里人李雁南参加进攻清督衙门,受伤被捕,30日被杀害。为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
民国元年(1912年),礼乐设“自治局”,局长俗呼“局绅”。
民国三年(1914年)礼乐民团局张老四勒收沙田禾票、水利费、保护费,每亩田达18元5角。民众告于县,未得答复,于是聚集数百人持刀棒冲击民团局,痛殴团长吴茂,并捣毁张老四住宅、家私,拆毁民团靠山谭锡尧房屋,掀起反捐税斗争,迫使民团局宣布每亩只收1元6角。
1915年后,礼乐相继开办了雄乡小学(在西兴里七世祖祠)、张家祠小学,两间小学共100多学生;英乡小学(在叶兴西里吴家祠),学生50多人;威乡小学(在竹溪祖区家祠),学生 50多人;武乡小学(在三福里邓家祠),学生50多人。各乡、姓都置了校尝,作为办学的基本资金。并有私塾10多间,每间学生20—30人。
民国十一年(1922)年10月底,新会匪首周瑞(礼乐人)等纠集千余人于礼乐,突袭江门。督办署派第三师独立团周汉玲部、第二师周志贞部、警备司令朱卓文部以及陈策驻江门之舰艇分头进剿。
1922年,建设礼乐中心国民学校(礼乐人称“沙地”、“校地”),学生200多人。1926—1927年,礼乐办学风气日盛,学生人数达1200人。
民国十五年(1926年)秋,新会农军与民团斗争激烈,礼乐五村农民王子君拒交禾票被扣禁。
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成礼江公路,路宽6米,礼乐车站至文庙渡口长5公里,泥沙路面,建有新桥、丘镇桥两座水泥桥。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礼东向前村开设“对撑洛学馆”,校舍是茅寮,由威西村人陈佳当教师。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