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慎慎带大家好好了解一番泊头市境有宗教活动始于东汉,以佛教、道教为主。元、明时期,随回民迁入,始有伊斯兰教。清代, 天主教传入。1990年,境内宗教门类有: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一、佛教
佛教起源于印度,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东汉末期传入市境。民国4年《交河县志·寺观志》载有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献县陈邦器所撰《重修水月寺碑记》云:“水月寺创于魏太和元年(221年),实汉末章武时也”。另有《明成化年重修白佛禅寺碑记》云:“寺自肇造已千有余年”,可考佛教传人市境时间之早。唐宋时期,统治者利用佛道两教作为强化统治的工具。根据志书所记,市境于唐高祖武德年间建有圣寿寺,贞观年间建兴化寺,元代又建洚河寺,僧人活动颇兴,佛风渐盛,且有了宗教组织——僧会。明代设僧会司于兴化寺内,一直到清中叶。市境较大的寺庙道观有杨家寺、文家庙二处,殿宇巍峨,规模宏大,香火鼎盛。其他小寺院有72处之多。但至清末民初,已“季半遭焚拆,年久淫没而今不复可稽者居多。”散在乡间虽有若干寺庙,但自民国18年(1929年),明令将旧有寺院改为校舍,庙产亦被充作办学经费,佛教渐衰。所余寺庙阳气寺、海福寺、水月寺等七处寺庙中约有僧尼30余人。受其影响,一般民众信奉者仍多,境内人民中时崇奉佛教的计占人口总数的2%。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境佛教活动已很少。教徒主要集中于泊头上下店、文家庙、交河城里,富镇、郝村、寺门村等地也有佛教徒,而以文家庙最为集中。1958年,破除迷信,及至“文化大革命”“横扫牛鬼蛇神”,庙宇被拆除占用,僧尼还俗,佛教活动几于绝迹。70年代恢复,但只有少数居民(主要是老年人)依然信奉佛教。1990年,境内仅有佛教居士一人,因市内无佛教组织,则去长春般若寺参加活动。
二、道教
道教传人市境约在金代。民国4年《交河县志》录有大金承事郎前河中府河东县令许古所撰重修东岳行宫记:“交河之元辅乡(今文庙镇)舡留寨有行宫焉,盖里人牛医高顺之所创……落成实天春二年也。”可证在金初(1139年)境内已有道教活动。元明时期,特别是明代,境内又修复了不少道观,不少居民也信奉此教。据民国《交河县志料》记载,民国初年,境内道观留存5个,即:文家庙村东岳庙,白佛堂村白佛寺,韩村九圣祠,孟家码头天齐庙,营子村白衣庙,共有道士9人。而全县人口中信奉道教者不及1%。 解放初期,道士活动已极少。新中国成立后,寺观多已废弃,之后则无道士活动。
三、天主教
天主教,基督教的一派,也亦称罗学公教。明代以后传人中国,明末清初,由献县传入市境。据民国21年《交河县志料》:“天主教之入中国,献邑最早,交与比邻,故乡民信奉者自明代有之”。清初曾在交河县城里修天主教堂一座,后咸丰年间在肖家留信村、西郝村(均属郝村镇)又修天主教堂各一座。其中肖家留信天主教堂,有教徒50余人,其他教堂教徒人数不详。庚子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反洋教运动影响市境,天主教堂被焚毁。其后,又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后重修,并新建大鲁道、东辛庄、马村、苑家码头天主教堂。教堂渐多,但规模狭小,无外国人主持。至民国时期,又建陈家庵、洼里村、西与村、万家寨、营子村天主教堂。民国20年(1931年),有天主教徒约1200余人,仅肖家留信天主教堂就有教民六七十户之多,时天主教在市境内活动较为兴盛。1937年“七·七”事变后,该教活动渐衰,据《交河县乡土事情调查》:交河县设天主教堂一处。泊镇教堂下设礼拜堂一处,办小学校一所,收男女学生百余人。另,连坦、青牛庄、大鲁道各有分堂一处。教中神甫时常往来于各教堂传教,每年经费约支出1500元,由教中辅助或各教徒捐助。时交河教堂教徒90余人,教堂主持为法国人余裕仁。市境人口信仰此教者约占3%强。解放初期,市境天主教堂大小28座,有28个分教会长。1950年天主教会向政府登记的教产有200余间房,教徒千余户,约有4000—5000人。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活动渐少,1966年前,市境教堂25间。“文化大革命”中,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后,政府逐步落实宗教政策,天主教活动恢复。1982年,由沧州地委、泊头市委、市政府批准,先后恢复教堂8座,活动点14个。1990年,全市有天主教徒5600余人,分布在18个乡镇84个村,建有黄铁房、姜庄等8个教堂,亭子河等16个活动点,有24个教务管理小组。其组织属献县天主教区。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chuntianddaole
我的微博:http://weibo.com/u/3906242114/home?wvr=5&c=spr_web_zyzt_2345_weibo_t001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