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芦村---博大精深的古文化

家乡区县: 广西灵山县

大芦除了具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还有优秀的人才造就传统和氛围,且两者相得益彰,到十九世纪末(即清末),总人口约八百人的大芦村劳氏家族,已经富甲一方,拥有良田千顷,其田界东至浦北县寨圩,西达灵山的陆屋,南到灵山的武利,北及南宁横县的百合,可以说是“马跑百里不吃别家草,人行百里还见自家田”。地灵人杰的大芦村,人们富而思进,富而思学,历代村民都重教兴学,因此,其英才辈出,是远近闻名的官宦之家、文化之家,仅明、清就培育出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12人,47人出仕做官,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劳氏家族的不断进取,使得这个家族的基业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展,也使得大芦村的文化源远而流长。   大芦古宅中除了具有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风水文化以外,还有着积淀深厚的其它历史民俗文化,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当是那些传世楹联。据考证,古宅中对联有三百多副是明、清时期创作的,这些楹联并没有象王安石诗中叙述的那样“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年年更新;大芦古宅的对联是世代承传,沿用至今,而且古宅中人逢年过节或遇喜事庆典,总是用红纸将这些传世楹联重新书写,并郑重地贴在固定的位置上,几百年来从不更改。今天,一些年轻人在重贴旧联时,偶尔也把一些富有时代意义的新联与旧联一起同时贴在门旁,新旧对联的呈现,使大芦的过去和现在也就同时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大芦古宅中人就是运用这种最言简意赅的楹联文化,反映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对理想的追求和对未来的祝福。   随着历史时光的流逝,生产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活动的不断增多,中国楹联中迎春、庆贺、纪事、格言等种种表现形式和格式,在古宅中几乎都可以见到,而且其内容非常丰富,对后人教育意义非常明显。如中创作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还悬挂于镬耳楼祖厅柱子的两副楹联:“惜衣惜食,不但惜财兼惜福;求名求利,须知求己胜求人”、“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承难,知难不难”,其涵义深入浅出,耐人寻味,反映了那个时候的古宅中人已经跳出依赖祖荫、重仕轻农的陈腐观念,有了居安思危、自强自励的意识。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主席、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李兆焯同志在大芦村考察时,对这两副对联就非常感兴趣,并亲自用笔抄录下来以作自勉,同时还现场就这两联向陪同的各级官员进行了深刻的教育。而清朝雍正年间创作的“克尽兴邦责,忠全爱国心”、嘉庆年间创作的“有典有则,是训是行”和道光年间创作的“文章报国,孝弟传家”虽然带有一定的封建意识和宗亲理念的烙印,但其写作却是非常严肃认真和精磨细琢的,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朴素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价值观。古宅中的贵客、清朝乾隆年间著名壮族文学家、翰林马敏昌的题赠联“积善之家必有馀庆,资富能训惟以永年”,是对古宅中人的思想和基业几百年不断充实的释诠。   综观大芦村这些延续了几百年的传世楹联,既有写景状物,抒情寄怀;也有教诲人们修心养性,严于律己;有劝导人们立身处世,德才为先;还有晓喻人们笃学励志,利己利国的。这些对联都传承了劳氏家族治家、治学和为人处世的理念。古宅中人以楹联把门面、厅堂“包装”起来,不仅仅是为了“孤芳自赏”,也是为了庆贺记事,为了与人们联络感情,交流思想。他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陶冶情操,奉为行为规范,形成传统风尚。那些传世楹联在过去几百年里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曾经使乡亲邻里同受感染,产生共鸣,同获教益,是他们自我勉励、自我教育的有力工具,在今天客观上仍然起到激励人、教育人的社会作用;并具有促进树村风村貌,推动人们与时俱进,发展生产经济的社会功能,其极具普遍的教育性和实用性。经专家考察论证,1999年6月,大芦村被自治区有关部门授予“广西楹联第一村”荣誉称号。在我们看来,大芦古楹联是一道古朴清新琳琅满目的民俗文化风景线,是古宅群内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反弹;可在古宅中人心里的份量,那更是先辈的遗泽,情感的寄托,是一段远去了的时光给人们留下的辉煌的印记。   

那位曾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绝句的南宋爱国民族英雄文天祥,其手迹“忠、孝、廉、节”的四幅巨幅拓片,也成为了大芦古宅中的珍贵文物,并且一直以来都被视为镇宅之宝;以往每逢重大节庆必然挂出展示让族人瞻仰,以此进行伦理道德教育。而明、清两朝朝庭赐予的御赐匾和总督、巡抚、布政使、知县、学政等贵要贺赠的“拔元”匾、“贡元”匾等48块各种匾额,现尚存30块,每块也都是古宅中的珍宝,古宅中人都把这些匾额悬挂于厅堂或门头,以壮观瞻,使得整个家族更加争辉生色。其中悬挂于三达堂官厅中的那块以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奉天承运,皇帝昭曰……”的“敕命之宝”,因为清朝皇帝御赐,据说这还是全区现存唯一的一块,因此更是稀世之宝。而至今三达堂仍高悬的那个禁鸦片烟著名的两广总督邓廷祯领衔,为道光十七年(1837)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其意义也不只在装点门楣,恰恰道出了古宅中人凭教育兴家,历久不衰的奥秘。各处宅院“官厅”格扇门中保全完整的《朱子家训》抄件,以及现在已经闲置了的各种款式的轿子和古石磨、石杵,都折射出他们历来重视耕读文化的影子。   

大芦古宅中的一块牌匾,一幅对联,一件雕刻,都散发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承载着悠悠的古趣今韵,都见证着劳氏祖先的生活,见证了劳氏家族文化的发展历程。   

值得提的是,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韦纯束为钦州市示范学校大芦小学题写的校名,作为当代的一个人文印记,现也成为了大芦村一个新的景观。   

当我们仰望大芦古宅那森严的屋宇,感受其满屋书香缭绕的气息时,常常会唏嘘不已:“劳氏家族,几百年来书香不绝,脉脉相承,代代相传”,她靠的是一种什么精神来支撑?我想这绝非封建社会一句“学而优则仕”就能解释的通的!我们应该肯定是大芦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重教兴学传统和耕读传统,铸造了大芦村几百年来一直人才辈出的神话!仅说解放后,该村一共就走出了300多名的大学生。今天的大芦村仍然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   

此外,大芦古宅中人还保留着许多特别的风俗习惯。自从明朝崇祯十六年(1659)他们那个在北京兵部职方司主政任上激流勇退的第四代祖劳弦,在渡洞庭湖遭遇狂风暴雨大难不死,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闺族吃茄瓜粥“以示不忘祖德”,至今不改。而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 “大芦村八月庙”的晚上,在镬耳楼和三达堂背后参天毕木下,古宅中人世代传授的“老师班”,在月光下,敲锣打鼓吹锁呐,戴着面具“跳岭头”(注:跳岭头—— 一种主要由男人表演的传统民俗舞蹈,当地人也叫它“鬼师舞”、“跳鬼师”、“跳庙”),亲朋好友及乡里乡邻,欢聚一堂,怡然自乐,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这里,一切真的会让你惊叹其历史文化的深厚。

英子(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