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徒骇河的故事

家乡区县: 滨州市沾化县

有人说现滨州境内的徒骇河是4000多年前的禹疏之河,其实非然。成书于春秋时期(一说战国)的《禹贡》记载说,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也就是说:大禹自积石山导河,曲折到山西,陕西的龙门,南到华山的北面,再向东到了三门峡砥柱山、孟津及洛水入河处,然后经河南省浚县东,东北汇合降水(今漳河),向北流入河北省的古大陆泽(今宁晋、大陆二泊),就此开始分为九河。因河口段受到海潮顶托倒灌,使河海不分,共同归入渤海。这就是史称的“禹河故道《尔雅》记九河的名称为徒骇、太史、马颊、胡苏、简、钩盘、鬲津等。徒骇之名的由来是,禹治此河,用工极众,沿河工难,众徒惊骇,故名徒骇。西汉人认为此前九河已湮,不可考。东汉河堤都尉许商认为徒骇、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县境内,即今德州、沧州之间的二百里内。可见,今滨州之徒骇位于禹疏九河之南,并非禹疏之河。 徒骇河还有人认为是漯水演变而成,其实这是讹传。据史书记载,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徙,别禹时故道,经濮阳西、大名东、平原南、德州东,至沧州折转向东,在黄骅西南入海。汉代中期,黄河的这条流路旁侧,有两大支流,一为济水,一为漯水。据《水经注》记载,济水源出河南省济源县之黄河,东经定陶南、济阳南,又东入海;漯水自南向北出黄河,经聊城西、禹城南、济阳北、高青北、滨州南,到广饶北入海。当时,济水在南,黄河在北,漯水居中。漯水作为黄河下游的一条支流,在黄河多次决口改道影响下逐步走向湮没。汉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黄河决东郡(治所在河南濮阳),泛滥兖(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豫(今豫东、皖北),入平原(今德州东部、滨州西部)、千乘(今滨州南部)、济南(今济南到邹平);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渤海(治所在今河北沧县东南)、清河(治所在今清河东南)、信都(今河北省南部、德州北部)三郡河溢。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又决魏郡(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泛清河以东数郡”。黄河这3次决口逐渐造成主流南移,侵占了漯水流路,由平原、济南、千乘,又东入海。此流路位于泰沂山北麓,地势低洼,距海较近,泄水浚利,特别是经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治理后,黄河出现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于是,漯水全线湮没,不复存在。 编辑本段考证 那么,究竟是何时何流演变成了徒骇河呢?据考证,是汉代开挖的商河和以后出现的土河演变成了今徒骇河。据史书记载,汉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黄河决口后,“灌县邑二十一,败官亭民舍四万所”(《汉书·沟洫志》),为宣泄黄河洪水,河堤都尉许商于当年开挖了一条商河,自今高唐起,经禹城、临邑、商河、惠民、滨城,至沾化分为二支入海。此后,在黄河与商河之间又出现了一条土河。由于商河和土河防洪排涝作用巨大,一直延续到明代。明代中叶,商河在惠民南与土河合流,从而形成了现代的徒骇河。徒骇河形成之初,名称比较混乱,明嘉靖《武定州志》说:“州城南五十里,今称土河,旧志遂谓即徒骇河故道”,“惠民沟南望徒骇河”。直到清代,有的地方志仍称徒骇河为“土伤(商)河”。清代,徒骇河至沾化花家村向东折转,经孔家、下河、老鸹嘴入海,该段又名洚河。当时,徒骇河上泄洪水,下受潮汐冲刷,畅通无阻,江南和东北及朝鲜的货运船只可一帆而达今三河湖,有的还沿土马沙河直抵惠民。后经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的黄河三次决口,将洚河淤为平地,逼迫徒骇河自沾化富国西向北入套儿河注海至今。

//

贾长菊(2014-11-2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