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雨
过去,商州水利设施全屋,农民大都没有引水灌溉的习惯,每逢久旱不雨,只有求神降雨。因而产生了祈雨的习俗。
祈雨有不少规程。大致有要水、迎水、扎坛、游水、谢降五道程序。要水:即由数名年长者头顶柏朵黄表扎成的三角帽子,高挂要水葫芦或小壶,去求神处取水;迎水:取水者下山离庙之后,求雨支地方男女老少手执三角小旗,敲锣打鼓前去迎接。小旗上一般写有“风调雨顺”、“有求必应”、“秋风细雨”、“点点入地”之类的词句,天气再热也不准戴草帽,浩浩荡荡盛况空前,相当壮观。路途歇息,附近民众的送饭送茶接待;扎坛:水要回后,大气松柏神棚,将神水收起,有专人管守至落雨;游水:祈雨后若碰巧天将甘霖,祈雨者就要夸功谢深。组织群众敲锣打鼓高举神水游行,有的要游行二、三十里。往往有人收执特制粗壮长鞭,头戴黄表帽圈挥之舞之前头领路,谓之“马子”。马子往往口角扎锥横冲直撞,使人畏惧,所到之处老少皆避;谢降:这是对深的干些回报。落雨后,当年或次年要给神唱大戏感谢恩赐,一般要唱两天三夜,称降戏。至此祈雨方算圆满结束。
祈雨之俗源远流长,古诗文中不乏记载,唐代诗人李约有首七绝。诗曰:“桑跳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由此可见唐代祈雨比近代还隆重,还有吹打细乐呢,同时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官僚不但不关心民众疾苦,还怕因雨而潮湿了乐器,由此可谓是人心忧天旱,看到百姓祈雨感慨系之。
现在看来,祈雨只是封建迷信活动,毫无科学而言,只能表达人们祈雨、盼雨知心情而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