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穷灭穷,纳福迎春。在大年初五扫“无穷”的锣鼓声中,人们变得吉祥而富有。
扫五穷,又称扫五魔,扫五群,即扫除邪、怪、灾、病、贫五种魔群,是一种鲜见的民俗现象,它只发生在中国汉水上游的汉中洋县及其周边地区城固、西乡一带。
概况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由社火会出面,在村民中挑选几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子,化妆成红、黑灵官,孙悟空,喜神,土地神,广成子,托塔天王李靖毛女子等,毛女子手拿小簸箕和小扫帚,在每家屋里扫几下,主家除敬神、放鞭炮之外,还要给毛女子送红包,以示慰劳和酬谢。扫五穷这一民俗活动,寄寓了经济社会不发达的农耕时代老百姓对幸福美好的祈愿和向往。
特点
扫五穷实质上是一种在大地上行走的社火,即老百姓所说的“走社火”的一种。人们扮成各种古老的戏剧角色,到百姓宅院或商家店铺游转,并为他们的生活场所和家庭成员做象征性的清扫活动,表示清扫瘟邪之气,借此表达驱祸祛灾、求财祈福的愿望。“扫五穷”一般可以装扮或五个,或七个,或九个,或十一个身子,主要角色有黑胡子灵官和红胡子灵官两员“把门将”,还有土地爷、天官、方方神、弼马温孙悟空、毛女子、哪吒、文武曲星等。
仪式
扫五穷队伍在本着先扫本村再扫其余的顺序,初五一大清早,在土地爷的带领下进行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先由把门将手举铁鞭钢锏在大门两边守门护卫,同时负责降魔除妖送福的诸神将纷纷跑进门里,各自挥舞手里的神器,做清扫祛邪动作。遇到小孩子、老人,毛女就在其胸背前后反复扫动,为其祛病除邪;如果遇到门口也要上前清扫,寓意保佑其出入平安;遇到新婚燕尔的人家,则由送子娘娘抢入洞房,为其新媳妇进行主扫,祝其早日添口进丁。
意义
千百年间传承过来的“扫五穷”活动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现在看来它的生命力是极强的,这种活动,它不仅营造了春节的喜庆气氛、表达了人们祁福求祥的愿望,还安妥了人们的心灵、愉悦了人们的精神,使长年辛苦于田间野地里的农人获得了直接参与的审美享受。
关于五穷的含义,特别能说明中国人对贫穷的理解和认识。以下是百度对五穷的解释:在中国古文化中,“五穷”即“五鬼”。其本义是指星命家所说的恶煞(凶神)之一,取象于鬼宿第五星。到了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赋予它新的意义,“五穷”即五个穷鬼:智穷鬼、学穷鬼、文穷鬼、命穷鬼、交(结交、来往)穷鬼等。后来民间将它演绎为钱穷鬼(缺少钱财、经济拮据)、粮穷鬼(五谷歉收、食不果腹)、寿穷鬼(体弱多病、寿路短)、吉穷鬼(缺少平安、家庭亲戚邻里不和)、命穷鬼(命运悲戚、郁郁寡欢、人生坎坷)等。
从对五穷的认识可以看出社区对于贫穷尤其自己独特的理解,不认为贫穷单单是缺钱,而是取决于健康、教育、智慧、食品安全、社会关系、环境、精神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这种认识和理解要比今天发展界的认识和理解要整全的多。因此,可以将扫五穷的民俗作为民间对抗贫穷的一种行为及寄托。
扫“五穷”实质上是一种行走的社火,即老百姓所说的“跑社火”的一种。人们扮成各种戏剧角色,到百姓宅院或者商家店铺游转,并为其宅院、店铺主人或其他成员作象征性的清扫动作,表示扫瘟邪之气,借此表达驱祸祛灾、求财祈福的愿望。
扫“五穷”的角色主要有黑胡子灵官和红胡子灵官两员“把门将”,还有土地、天官、方方神、孙悟空、毛女、哪吒等,游演时组织者也有用秦琼、尉迟敬德与马武、姚期或关羽、张飞代替黑、红灵官的。
黑、红灵官的职责是镇宅守院,传说能以雷电将灾祸邪恶拒之,黑胡子灵官还是守门神中的首领;
土地的职责是做向导,保一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并为宅院、店铺主人拂去穷困;天官能够赐福,是扫“无穷”诸神中的主神;
方方神能够带来吉庆欢愉,老百姓称之为“喜神”、“吉神”;
孙悟空一身正气,法力无边,在扫“无穷”的队伍中充当保护神的角色;
毛女手持埽箕,为宅院、店铺主人清扫陈年晦气,求来新岁如意;
哪吒则象征勇敢、智慧和孝道。
扫“无穷”的音乐采用社火锣鼓乐,通常在扫“无穷”队伍行进途中演奏;扫“无穷”队伍入店后,锣鼓队只在户外助阵。
在我国古文化中,“无穷”即“五鬼”。
他的本意是指星命家所说的恶煞(凶神)之一,取象于鬼宿第五星。
到了唐代,大文化学家韩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五穷”即五个穷鬼:
智穷鬼、学穷鬼、命穷鬼、交(结交、来往)穷鬼等。
后来民间将它演绎为钱穷鬼(缺钱少用、经济拮据)、粮穷鬼(五谷歉收、食不果腹)、寿穷鬼(寿路短、体弱多病)、吉穷鬼(缺少平安、家庭亲戚、邻里不和)、命穷鬼(命运悲戚、郁郁寡欢、人生坎坷)等。
千百年来,民间扫“无穷”久演不衰,即使在破除迷信的年代,许多乡村也不顾禁令,依然我行我素。
这表明,此种民间文化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文化,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在汉水上游存在着特别适宜它生长的土壤。
虽然扫“无穷”的脚色与形式有一定的神话色彩,但在物质相对匮乏、科学相对落后的古代,人们往往把自己的美好理想寄托于神灵,这是很自然的。
对于古人的这种思维形式,我们倘若去指责他,倘若说这是先民在搞迷信,那是可笑的。重要的是,这种表达祁福愿望、营造春节喜庆气氛的扫“无穷”活动,即安顿了人们的心灵,由于月了人们的精神,使人们获得了审美享受。
而扫“无穷”活动正是在这样的审美享受中得到了社会群体的心理认同,并将这种认同作为了自身的动力。我们说扫“无穷”不但迎合了大众,还与大众总形成了互动,在这种“互动”里,他得以很好地传承和普及。
房主敞开宅第,老板敞开店铺,燃放鞭炮,欢迎入内扫穷;扫新媳妇洞房床铺期求夫妻和睦,扫新媳妇祈求来年生子,扫婴儿祈求少灾少病,扫儿童祈求读书成绩优异,扫老人祈求长寿,扫商店收银台祈求日进斗金......此时宅第主人及店铺老板都要以礼金酬谢,少则几元,多则十元、数十元不等,也有酬以粮食的,均出于自觉,真可谓“周瑜打黄盖”,两厢情愿。
历史发展到今天,扫“无穷”固有的“求财消灾”的本意已经渐渐弱化,而“营造新年欢庆气氛、博得一悦”则成为其主要目的。确实,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越来越高的今日,人们已不在乎付出几块酬金了,大都只是觉的喜庆、好玩而已,大都只是将它作为满足心理、宣泄情绪的一种方式罢了。同时,对于那些扫“无穷”的组织者们来说,他们的扫“无穷”活动既快乐了自己,客观上又繁荣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他们是功不可没的,我们绝不能将其视作“利益的驱动”的行为。
当然,笔者也希望,扫“无穷”社火队所募集来的钱物能够加强管理,能够主要用于乡村群众文化生活的经费开支。同时,也希望政府文化部门加强引导,改变扫“无穷”的自发状态和不规范状态。每逢大年初五,仅县城内就有数十支扫“五穷”的社火队,一座宅院、一间店铺任其清扫,主人在经济上肯定是“招架不住”的。笔者认为好事应一直好下去,千万莫让其变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