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之魂宝——中阳民间绣品
中阳县处在有过数千年古代文明的黄河流域中段,黄土高原腹部。在这里从现在发现的春秋战国遗址,古文化溶洞及汉、辽、金石刻及古生物化石遗址、古老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中不难看出,这里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极具价值的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民俗艺术。“中阳民间绣品”便是其中的一项。它随着人类文明产生而产生,以古朴、粗壮、雅拙的风格世世代代传延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从历史遗存和现代并行的绣品中看到:中阳民间绣品反映出了当地富有本乡本土的风范,有着古纯宏厚的特点和粗壮野拙的形体,其丰富的内涵极具地域特色。
中阳民间绣品分布玩童绣、祭祀绣、婚嫁绣、丧葬绣、装饰绣、信仰绣、生活风情绣、戏曲绣、馈赠绣等。
布玩绣在民间广为流行,一般家庭主妇都会绣制,其特点是体态小,用料少,省工夫,它是一种供赏玩的物象绣品,属一种单一成形的工艺绣品,如十二相属、荷包包、圪出出、香包包、针扎扎、布玩、布狮等,应当地风情而生,其绣工精美,花色艳丽。
儿童绣品是一种有传承性,流行在儿童中间的布玩绣品,制作简单,造型粗犷,绣扎单调,以形取乐。较为普遍的是镇降意识的绣品,如:肚肚、葫芦、蛇盘兔、龟、蛙、圪出出、五毒包、狮枕、蛙枕、耳枕等。
祭祀绣品是当地习俗浓郁的、寄托意识丰厚、眷恋心理赤诚的信仰绣品,多在陪葬、祭奠、祠堂、求佛送幛中出现,如:紫裙衣被、寿幛、神轴、祭垫、神阁幛帘、枕套、寿衣等,这些绣品历史悠久,纹样各异,绣工细腻,多以吉祥的蝙蝠、寿、莲、鱼、龙、凤、雀、丹、竹、云花等纹样构成。
婚嫁绣品是当今婚嫁寿庆的最为兴盛而充满活力的形式,也是中阳绣品传承至今不衰的真实写照,如:枕花、被套、门帘、鞋垫等,鞋垫成为中阳民间婚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生活民俗绣品及戏曲绣,馈赠绣等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表现也十分丰富,如:烟布袋、袖套、垫肩、荷包、裹腿等等。
中阳民间绣品纹样繁多,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布玩绣品千姿百态,不但有趣味性,还有知识性和寓孝性。而祭祀绣品表现出寄托意识丰厚,眷恋心理赤诚。最富哲理性的婚嫁绣品与当地民婚风情相结合,以蛙、鹊、鸟、鸳鸯、龙凤等纹样反映出了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对鞋垫绣品中都能反映出一种寓意。如石榴、莲花俗语为“石榴坐莲盆,金童玉女进了门”;蝉和笙的纹样,俗语为“金蝉吹笙笙,辈辈有根根”;钟和蛙,俗语为“金钟扣蛙、结婚生娃”;竹梅、烟袋,俗语为“叶竹梅、水烟袋、公公喜来婆婆爱”等等。
中阳绣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底蕴以及审美形象的构成是别的艺术所代替不了的,中阳绣品受世代文化的熏陶,保留了原始风朴的形体结构,反映出了浑厚雅致的民族风情,它根植于民间,其民俗性非常明显,在中阳分布极为广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