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边剪纸艺术世代历史悠久。转花,一般分开剪为四块,贴在窗子中间,四个格四张,拼为圆形或一个动物的整体,转花起中心装饰作用。角花,是三角形的纹样,安排在窗子的四边角上。 1 基本内容 第一类、春节时用作美化环境。 第二类、用于嫁娶时装饰洞房。 第三类、用于制作刺绣、布玩具的底样。 第四类、用于迷信礼仪活动。 春节,是定边剪纸使用数量最多的时候,内容十分丰富,传统的吉祥如意的作品很多。尤其是天上的飞鸟、地上的花草鱼虫、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劳动的果实、家畜的牛羊马狗骆驼,保平安、镇宅避邪的狮子、老虎等。 春节主要是贴窗花写对联。窗花,凡美化窗子的剪纸统称窗花,包括转花、角花、小窗花等。转花,一般分开剪为四块,贴在窗子中间。四个格四张,拼为圆形或一个动物的整体,主要内容有花鸟、麒麟、狮子、老虎等。转花起中心装饰作用。角花,是三角形的纹样,安排在窗子的四边角上,主要内容是石榴、牡丹等花样,与其它小窗花相组合,使图案完整。在三十六格窗上都有窗花。内容丰富,剪工细腻、多用阳刻,这样不影响房内的采光。 洞房装饰,引人的酒瓶剪纸,内容多以生育有关,如《老鼠吃西瓜》意为破红得子;《老鼠吃葡萄》意为多子多孙;《娃娃座莲花》意为连生贵子等。还有四个大花馍也叫儿女馍,上面盖的剪纸花样多为石榴牡丹、双喜争梅等花样。房顶棚或者窑顶中间贴大型圆团花,房顶棚四角贴大型角花,多以吉祥如意为内容。如《八狮滚绣球》、《龙凤呈祥》、《连年有余》、《蛇盘兔》意为若要富,蛇盘兔。 刺绣中往往先要用剪纸出底样,这些刺绣品多用于女子出嫁送给对方的亲朋或者对方的老人,准备的绣品多以鞋垫、枕头、针扎、和包、烟袋、钱包为主。图样多用花卉、桃、莲、动物等等。 宗教迷信礼仪。比较常见的是财神爷的门帘、吊帘、多是繁丽的贯钱连续图案、还有招魂的招魂幡、还有亡人灵前的灵堂,多以剪纸的形式镂空,内容以二龙戏珠、二十四孝为多。 2 革命战争时期作品 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方针指导下,先后创作了《夫妻识字》、《骑白马挂洋枪》、《送郎参军》、《兄妹开荒》、《白毛女》、《王贵与香香》、《五哥放羊》等。 3 现代作品 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为题材的作品:《治沙英雄石光银》、《家乡》、《一路清廉》、《养猪》、《养兔大户》、《圈羊》等。 4 历史渊源 定边县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属黄沙流域“河套文化”及“仰韶文化”范畴。夏禹时,属雍州,为古羌族后裔羌,氐民族的游牧徙居地。殷商时期,定边为鬼方之地,是商朝在北方的劲敌,《易经既济》中有“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的记载。西周至战国时期,定边先后为荤粥,猃狁等戎狄部落所踞,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郡县制,定边为北地郡马岭县所辖。汉时匈奴南侵,朝廷大量移民戎边,定边一带为汉族和匈奴、羌等民族杂居地。定边境内先后成为汉族和鲜卑、羯、氐、羌、柔然、吐蕃、突厥、党项、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活动的场所,他们和游牧狩猎、文化传播、交通互市或金戈铁马、兵戎相见,各民族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史诗般的话剧。 独特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剪纸本原精神之源,定边周边地区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交汇处,从当地出土的网格纹、锯齿纹等彩陶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于剪纸镂空装饰效果,通过这里古代匈奴、鲜卑、蒙古等马背民族留下的剪纸艺术,还有宁夏贺兰山岩画凝炼厚重的影绘表现方式,都可以寻觅到定边剪纸从远古到今天演变传统轨迹。 定边北部与内蒙古交界,这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流与融合的通道。定边就位于这样一个文化融会的区域,在丰富的历史积淀之中,其民间艺术也得到了繁荣与发展,其中剪纸以它别具草原与中原双重特点,丰富历史文化内涵而著称与世,形成了中国剪纸界独具魅力的一支奇葩。 定边剪纸中的不少造型与古生物形态十分相近、与原始岩画比较,也能感到二者的相似。定边民间美术的传统形象,像虎、牛、蛇、晰蝎、鹰、鹿、羊等,在远古岩画中已有出现。 将新石器时代的岩画、先秦彩陶、拉手娃娃、人面鱼、陶猪、鸟鱼葫芦瓶、人首鱼瓶和秦汉画像石、画像砖比较,定边的传统剪纸艺术都和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安边镇已故作者刘秀英的剪纸“五道娃娃”与青海出土彩陶“舞蹈娃”相类似,她剪的娃娃手拉手,双腿交叉,作舞蹈状,剪好贴在门头上,为了避邪,它们二者对比同是一致;定边县已故作者郭棉桂的“娃娃鱼”剪纸与先秦彩陶“人面鱼”同出一辙。在定边,蛇和蛙的剪纸作品多不胜数,这是因为蛇和蛙是黄帝族的图腾。 龙凤虎在定边民间美术,特别是在传统的剪纸艺术品中,所占比重较大。龙凤虎几乎与中华文明同时诞生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最终演变成龙凤形象和神化的虎。在定边传统剪纸中,有“龙生九子”、“三爪龙”、“四爪龙”、“五爪龙”、“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双凤和鸣”、“龙凤呈祥”等。关于虎,杨和森先生认为“夏、周王室源出远古羌戎,以虎为原生图腾”。“夏王室崇拜远古羌戎伏義虎文化,所建历法仍以虎(寅)月为岁首”。“周室的发祥,崛起到顶盛,都以古羌戎的活动中心陕甘高原为其摇篮和大东营”。 剪纸艺术发展到唐宋时代,已经在民间普及。从有关记载看,唐代大诗人杜甫在《彭衙行》中写到:“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可见剪纸艺术已应用各个方面。到宋代民间剪纸的应用范围很广:有的将剪纸作为礼品的点缀、有的贴在窗上做窗花、有的巫师用剪纸“龙虎旗”驱邪、有的把剪纸用于工艺装饰(宋代的吉州窑,用剪纸花样在瓷器上贴印烧制,使吉州瓷器独具特色),还有用剪纸装饰灯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走马灯(内装剪纸形象)对普及剪纸的作用。宋代,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活动很热闹,民间剪纸就是通过走马灯的形式开始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的,在六七十年代,定边县正月十五灯展中,也常有走马灯,灯内用硬纸板,做一个圆形风扇,中间做一个小眼,用白麻纸把风扇糊成一圆桶状,把剪纸(马)贴在麻纸圆桶之上,上下贴,灯笼底部竖立一根高梁杆,顶部插一根针,把纸糊的圆桶放在上面,灯笼底部放上麻油灯或蜡烛,使热冷空气对流,灯芯旋转。使人看上去像万马奔腾,十分好看,它就保留了宋代风格。 到了明代剪纸艺术更加成熟,因定边是边关重要军事要塞,驻军多是南方人,他们携带家眷,家眷把剪纸艺术也带到了定边。这样,南方的剪纸和本地的剪纸艺术互相融合、就形成了独特的“三边剪纸”(定边、安边、靖边)因此“定边剪纸”既不同于南方剪纸的写实、又不同于延绥剪纸的粗狂。到了清代,民国剪纸艺术达到了顶峰,剪纸普及到家家户户。 定边地处革命老区,有着灿烂的文化传统和民间风俗,以定边剪纸为代表的“三边剪纸”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1942年“5?23”文艺座谈会以后,由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的美术家力群、陈叔亮、张仃、古元、夏风等,深入到“三边”向群众学习民间剪纸,并且创作出一大批反映解放区人民生产、战斗、生活的新窗花,它推动了群众性剪纸的创作和发展,使传统民间剪纸发生了革命的变化,新剪纸在“三边”诞生了。 1946年,陈叔亮编的《窗花》封面骆驼,就是定边剪纸,在上海出版。同年美术家江丰和诗人艾青在张家口印了《陕北民间剪纸》,这是我国出版的最早的剪纸集。1949年,江丰和艾青在《陕北民间剪纸》的基础上增选了一部分新剪纸,改名为《西北剪纸集》,在上海出版。这些剪纸集,不仅为研究剪纸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而且引起了我国美术界重视和对剪纸艺术的收集和研究。建国后,定边剪纸的艺术价值更受到重视,剪纸的艺术劳动得到尊重,剪纸创作空前繁荣。因受文革期间的影响,定边剪纸艺术一段受到萎缩,无人敢剪、无人敢贴。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广大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辛勤辅导下,定边剪纸艺术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并逐渐走向市场,走出家门,1984年定边剪纸在榆林市展出,1985年在陕西省美术家画廊展出,艾青、江丰、古元等为展览题了词,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剪纸艺术上了互联网,先后在香港、省内外多次进行展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1993年定边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5 基本特征 定边剪纸是妇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和生活方式创作出来的。根据直觉和印象,对物体进行大胆的捕捉和创造,题材广泛、夸张变形、构图饱满、线条如丝、剪工细腻的手法,把花样联成一体。正像诗人艾青称之为“三边剪纸”展览题到的“洒脱中见细腻”。使复杂的形体,通过艺术概括,至兼于单纯,以突出事物的性格特征。这是定边剪纸显著的艺术特征。 6 相关器具及制品 一、剪纸工具 小剪刀、色纸、小木板、油灯、针、纸钉等。 陕北定边流传地域宽泛,剪纸艺术遍及全县各乡村,在当地剪纸艺术对于农家妇女来说是易学,也益有剪纸艺术的传播。有一些妇女剪纸就是从横山、靖边一带传过去的,有横山的女子嫁到定边,从而剪纸艺术有她的相似与相像之处。就光定边剪纸艺术表现手法时,表现的细腻柔美,动态和谐,大胆夸张,作品以吉祥喜庆,益寿延年,和和美美等题材深受群众喜爱与关注。 陕北定边县有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天然的自然资源,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地理范围“东接榆林靖边,西通甘肃平凉和宁夏,南邻延安吴起,北枕内蒙古自治区和毛乌素沙漠,地广人稀,有“三秦要塞”之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历史上,定边一带为汉族、突厥、匈奴、羌、党项、回、鲜卑等民族杂居地,先后成为汉族、鲜卑、羯、羌、吐蕃、突厥、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活动的集中地,他们在这里游牧狩猎、传播文化,长期以来,便形成了有别于周边地区的特色地域文化,并发展了相关艺术领域,如“剪纸”艺术便是这地域文化中有代表性的一项,还在语言艺术上得到统一,特别是在民歌领域具有独创性,有着深刻的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13 艺术特色 定边剪纸艺术的造型主要以植物、人物、动物(包括狮子、鸡、鸭、鹅等)和花鸟鱼虫为原型创作的题材,与邻省的宁夏贺兰山原始岩画相比较,也能感到二者的相似性与互动性,在构图剪刀的运行与运作过程似乎有心灵上的沟通。作品有龙、凤、狮、虎、狗、猫、鸡、鸭、鹅等在传统剪纸艺术中,所占比重较大,都是身边的家畜画像,在她们的剪刀下自由挥洒,像冰上“芭蕾”在舞蹈。剪纸形象有“龙生九子”、“三爪龙”、“五爪龙”、“喜上眉梢”、“鸳鸯戏水”、“二龙戏珠”、“蛇盘兔”、“龙凤呈祥”、“凤凰戏牡丹”、“哪吒闹海”、“抓髻娃娃”、“鸟戏猫”、“猴骑狮”、“鱼变娃”、“腰鼓手”、“鸭子吃白菜”、“兔子吃白菜”、“揽羊娃娃”、“四妹子与三哥哥”等。总而言之,定边剪纸作品剪工细腻传神,特别是走到她们的家里看到窗子上贴满了的窗花由不得深深吸了一口气,原来真正的艺术就在自己的眼前,这些剪纸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精神愉悦。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