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鞭炮声还在耳边回响时,在玫瑰花的海洋里,一年一度的西方情人节喧嚣而过。面对年轻人追求时尚的风潮,“土”味十足的老人们疑虑:“民族传统文化、民间传统艺术该当何去何从?” “文化古城”建设如火如荼 古朴的四合院,高高的魁星楼,碎石铺就的小路,厚实的红色砖墙,还有夕阳下交相辉映的飞廊画栋琉璃瓦脊……这些复古的建筑,让我们亲身领略到了千年古城深厚的文化气息和时光荏苒、岁月沧桑。
尽管是初冬,但在“文化古城”文庙板块的主体建筑大成殿的耳房里却传来了悠远婉转、声情并茂的京剧唱腔。当我们循着声音走进屋子,看到几个满鬓白发的京剧票友们正在相互切磋技艺。当我惊叹于眼前这些老艺人对京剧传统文化的执着时,他们告诉我,文庙项目自今年4月份开工建设,现已完成棂星门、东西厢房、围墙、大成门、名宦祠、名贤祠、泮池泮桥等主体工程和墙面彩绘,围墙、明伦堂主体也已基本完成,正在加紧做好地面铺装和内部布点设计。
经过交流我发现,这些老艺人谈吐儒雅而干脆,老古城的那种传统文化气息在言谈举止间凸显的格外明显,老人们对“文化古城”建设也非常熟悉,他们领着我们走出耳房来到大成殿,告诉我们,“文化古城”建设在布局上严格遵守了儒家利益和宗法原则,强调居中为尊,突出中轴主体,从棂星门到明伦堂,组建了三进院落,层层递进,起伏有致,一气贯通。前院是棂星门至大成门院落,中院是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院落,院落最北是明伦堂,到明年3月底完工后,与魁星楼、文峰台交相辉映,将成为鲁北地区最大的一座儒家文化庙宇。 剪纸传承走进中学课堂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古城民间艺术的芳圃里,民间剪纸艺术却是那朵让孩子们放飞梦想、传承古老文化的奇葩。
刻刀翻飞、纸屑纷落,一节课的工夫,伴随着刻刀的起起落落,一张张没有生气的宣纸变成了梅花怒放、喜鹊欲飞的剪纸图案,快下课的时候,孩子们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看着生动形象的图案露出喜悦的笑容,他们围坐在一起,兴奋地讨论、构思,梅花该怎么刻,窗花该怎么剪,剪纸老师吴强边辅导边穿插相关剪纸知识的讲解,随后学生们把剪好的作品举起来让老师指点。这是古城镇中学初二年级学生上剪纸课的情形。
剪纸老师吴强是当地有名的美术老师。当问及如何让剪纸走进课堂时,他告诉我们,古城镇的老人们几乎人人都会剪纸,但后来的年轻人渐渐遗失了老传统不剪了,作为民间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最重要的是让这门技艺后继有人。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单纯的美术教学感到枯燥,于是大胆地尝试把剪纸引入课堂,而且学校和镇上都对这一做法相当支持,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随后他高兴地说,当下不仅有学生学习剪纸,还有许多老师也在学习,大家都乐在其中,不仅是为了解掌握一门艺术,更是深刻体会古城人民的智慧结晶,传承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和历史。
在古城璀璨夺目的文化园地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举不胜举,民间艺术家更是层出不穷,“鸳鸯嫁老雕”的一代传人李连德、“渤海大鼓”创始人兰尊侠……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古城文化的隽永绵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