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偶然的机会,听“百家讲坛”的一位专家讲解河南殷墟的来源,三种说法中有一种说是从鲁国境内迁入的。这让我产生了更多的联想,或者春城侯国的前身就是殷墟的发祥地?中华民族的发源都是起于河系文化,因为那时的人都是傍水而居的,而鹤山就是大汶河水域最宽广的所在。屯兵囤粮的事实和春城侯国的历史存在也说明了这儿确是经历过辉煌的。瘟疫或者战争,是不是将这儿的人们逼得远走他乡?或者让如春城侯国般的显赫家族不得不举国搬迁?而鹤山离殷墟并不遥远的距离,也更加坚定了我的某种怀疑。
文化鹤山
文化与历史总是息息相关的,悠久的历史同样让鹤山文化充满了生命的厚度和历史的悬疑。我总是想,鹤山文化的定位应该是“诗经探源及颜子文化的综合体”。有人说我把鹤山文化与《诗经》联系起来多少有些牵强,但我想作为一种观点,应该是可以研究和探讨的。《诗经》的整理者孔子是鲁国人,而鹤山作为齐鲁文化的一个地域以及在此地域上发掘和形成的各种文化风俗,都应该是《诗经》的歌咏内容。而《诗经》中有几首诗已被专家定论,确实是写的鹤山景色或者文化,这也是我把鹤山文化定位于诗经探源的根本原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两首诗经名篇,都应当说与鹤山有关,这些话是可以被充分解释和理解的:“皋”字注释为“水中的高地”,前几年不少诗经研究者不知“九皋”在何处,后有一位专家到鹤山后发现,“九皋”竟是鹤山皋山及以东皋、西皋、泗皋九座原是汶河宽广水域中的高地。而所谓的“他山之石”是指可以打磨在中国四大知名砚台之一鲁砚中位居高品的龟山砚以及可以用来作为磨刀石的鹤山石。“河之洲”则可以被准确地定位于大汶河在鹤山地域内的洲头。“窈窕淑女”除了指皋山下曾经有过的淑女泉之外,或许也有孔子歌颂妻子颜氏的用心所在。
鹤山文化的核心应该是颜子文化,以及颜氏家族的家庙家林。颜回(前 521- 前 481 )名回,字子渊,一作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后世也有称 “ 颜叔 ” 、 “ 颜生 ” 的,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家境贫困,居陋巷,箪食瓢饮,但好学不倦,终身追随孔子而不仕。孔子对颜回有很高的评价,把他许为自己 “ 德行 ” 科最优秀的学生。《庄子》一书中有不少关于颜渊思想的记载,带有 “ 出世 ” 的倾向,一般认为这是经过后人改造过的话。但也有少数学者认为,颜回的思想中较多 “ 自然无为 ” 的因素,与孔子 “ 宽猛相济 ” 主张不甚相同。宋明理学家大多注意到颜回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称之为“孔颜乐处”。 1992 年 6 月,鹤山颜子庙由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 年 5 月被省建设厅、文化厅公布为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 1994 年春天,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郑孝燮先生对颜庙大殿进行鉴定,确认颜庙大殿是真正的元代建筑,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而颜庙的价值或许不是因为它的建筑年代久远,而是因为它是独特的 “ 二梁不在大梁上 ” 的建筑模式。而这种建筑模式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唯一,并在中国建筑学中作为一个特例去研究,更应该能看出它的价值所在。六架平梁由横在大梁上的四架顺梁承托,除了两山墙内重梁之外,其余四架平梁均错出大梁。鹤山颜子庙的独特结构,让历史学家感叹的同时,也让建筑学家们感叹,偌大的顶部木梁框架,竟没有一根铁钉,全部是用榫子榫起来的,真的让人叹为观止。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