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这四个字的词汇,按照语文书上的说法属于偏正短语,主体是电商,而跨境只是一个修饰词汇,但实际的决定权上,“跨境”包含的信息量显然要高于“电商”,事实上,要想做这门生意,巨头们的规划布局要更多地围绕“跨境”展开,也正因为如此,真正能打开跨境电商switch的不是销售模式,也不是具体产品,或者什么物流上的麻烦,最主要的决定因素还是要看政策风向标。毕竟,要跟外国人做生意总不免要受些监管的。
让人欣喜的是,一些中央文件早已明确指出2014年要“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这区区十个字的指令,含金量非常之高,比起四大门户一整年的头条都要有用。以此为基础,政策又衍生出了《新闻联播》的舆论风,以及海关方面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试点网购保税进口模式问题通知》,从这些动作来看,基本能确认政策是已经承认了跨境电商。
政策的支持是跨境电商的必要条件,但却绝非充分条件,事实上,要想让跨境电商遍地开花,巨头本身还是要做好电商的基本面,而且要升级到Ver2.0. 笔者认为,电商的基本面有主要有三个大的方面:诚信、支付和物流。显然,如今刚刚起步的跨境电商在这些事情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任何的生意要想做得长久,做出品牌,必须要基于诚信经营,如果管控不好商品质量、价格作假、虚拟打折等问题,莫说跨境去卖东西,连自己田地都可能荒掉。其次是支付问题,这个会对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有很多情况下,消费者放弃购买的念头往往是产生于冗长的支付流程之中,但相比之下,支付又更倾向于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是众多麻烦中最好解决的一个,比如,支付宝 苹果支付的合作,用不了太久,他们就会向全世界消费者的钱包伸出罪恶的双手;而跨境电商乃至整个中国电商领域最大的瓶颈问题就是配套物流的发展,简单来说,物流的速度决定着跨境电商的高度。其实,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购物节中,阿里、亚马逊已经投重兵于跨境生意了,但总体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从商品种类,到诚信销售,再到价格评比,跨境电商都没有亮点可言,而在物流体验方面,简直要用糟糕来形容,广告宣传是7到10天到货,但物流体系非常不稳定,有的商品半个月乃至一个月都没有音信,以至于笔者常常怀疑,跨境电商的物流该不会租用了马航的的飞机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