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庚风格的集美学村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厦门集美学村,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缩影,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专院校,样样齐全。学村的建筑风格,则体现“嘉庚风格”的建筑风貌,独树一帜。
嘉庚风格概而言之有四:一是校址选择于风景优美的“闽南大陆南端临海小岗”的郑成功遗址延平故垒一带;厦门大学也是选址厦门岛南端海边郑成功的演武厅演武池一带。集美大会堂命名为“福南”,厦门大学大会堂命名为“建南”,合起来就是“福建南部”,象征福建闽南教育基地之意。选址于“延平故垒”,陈嘉庚认为,“颇表示我汉族独立精神,故保存之,以示后生纪念。”学习民族英雄郑成功敢与西方扩张主义相抗衡,并取得胜利的精神。
二是以我国民族传统建筑为主,吸收西方建筑精华,精心设计和建造每一幢房子。正如嘉庚先生所讲:“采取古今、中西结合,既能保持民族特色,造价也便宜,同时较实用。”
三是注重地方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发挥地方匠工的优势,形成集美学村和厦大地方建筑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对花岗石石材的应用,利用本地粘土与砖瓦厂挂钩生产釉面红砖,特别是规格统一的橙色带滑面的大片瓦,人称“嘉庚瓦”。
四是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正如陈丛周教授所指出的:“陈嘉庚先生思想和艺术境界的主导构思是乡情、国思跃然其建筑物上。”如“南薰楼”之命名,取自虞舜时南风诗:“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氏之愠兮”,以示嘉庚先生一生兴学造就后代的心愿。又如“集美纪念碑”碑高28米,象征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间的28年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才取得胜利的今天。
乘船进厦门港,厦大体育场上一排以建南大会堂为主体的五幢建筑物,立显眼前,给人以繁荣昌盛之感。同样地,站在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厦门大桥上俯瞰集美学村,那龙舟池畔和池心,建有“建明”、“南辉”和“左、右、逢、源”的七座古色古香、典雅别致的楼台房阁,突显民族风格。池畔顺山坡斜度而筑,共4排16座的红色瓦顶和米黄色的“南侨群楼”,群立于翠林葵叶之中。毗邻的集美中学的教学楼,“道南”、“南薰”、“延平”三楼紧靠,主楼高达十五层,西式的建筑,则以中式亭子作为屋顶的主体,高踞主楼14楼楼顶的四角方亭与两端4个八角亭子相呼应,展示“中西合璧”,民族风格鲜明;左右拥楼七层,如鸟之双翼后展,矗立于浔江西岸的制高点,如凌云腾飞之势。三楼前不远的“游泳池”,则属于“西洋文化”。远眺鳌园,从建筑风格看,既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又合理地吸收西方先进技术,形成西方的建筑结构,加上东方建筑的琉璃瓦大屋顶风格。学村中的南薰楼等正是按着这一风格建成。鳌园中的纪念碑的顶端高入云霄,仍冠以琉璃瓦大屋顶,与学村的整个建筑风格“采取古今、中西结合”融为一体,处处体现陈嘉庚先生所想的民族尊严和中华腾飞。

忘寂0(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