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郑板桥

家乡区县: 山东省临朐县

1746年,郑板桥初次来到潍县时,口音里吴侬软语的味道还是过于浓郁。山川清秀、景色明丽似乎是所有文人的诉求,仿佛涌动着生生不息的脉搏,滋润着那些字字珠玑、句句温润。可是,饮食、吃茶、赏月,甚至花前月下、山盟海誓都需要讲究天时地利。可潍县,除了天空中飘着一只风筝外,一马平川的过于直白。

郑县令心中实在不满,甚至面露愠色,便写下这首《恼潍县》:“行尽青山是潍县,过完潍县又青山。宰官枉负诗情性,不得林峦指顾间。”

也难怪,一生沉浮落魄的郑板桥,起于困苦,直至44岁才考取功名,50岁方能补缺出仕,本想谋个“林峦指顾间”的胜地为官,却不得其所。郑板桥初任潍县县令就遇上了山东东部连年大灾:海水倒灌、庄稼欠 收,一年后又遇大旱,旱过次年成涝......一连串的灾难,让潍城饿殍无数,苦不堪言。

现实的逼仄难以让人顾及才情与理想,帝国民众的疾苦如同愈演愈烈的大火,灼烧着板桥的内心,板桥对饥饿的记忆有着刻骨铭心的快速反射弧,他会想起自己饥贫而死的儿子,会想起自己4岁丧母、14岁丧继母的身世,会想起在扬州无人问津的画作。没有坐而论道,这位大器晚成者:开仓赈贷,利用国家储备粮库的粮食赈灾;敦促官员主动捐款;要求有粮富户平价卖粮;广开粥厂,让富户煮粥发放饥民;避免饥民变流民,兴修加固潍城县城。郑板桥不仅满腹经纶,亦有着理政韬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画中题诗传诵不绝,虽然这位书画小吏将帝国民间的疾苦视为事关“一枝一叶”的大事,但帝国的政治生态不会迁就治世文人的政治理想,板桥的潍县仕途画上了休止符。

七年,郑板桥与潍县的命运紧紧相连。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足以看清生活中隐喻与晦涩的一些春秋笔法,如同一面慢慢散去雾气的镜子,露出真面目。

没有灾情的日子里,这位诗人便发现了潍县骨子里的热闹与生机,再念起潍县时便充满温情眷念:“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把潍县的风筝特点和放风筝的风俗尽览纸上。在杨州,晚年郑板桥与潍县完成了情感交付,他说:“相思不尽又相思,潍水春光处处迟。隔岸桃花三十里,鸳鸯庙接柳郎祠。”

苏苏小豆(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