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饮食
仪征人饮食习惯仍为一日三餐,米、面为主食,一般“两稀一干”,也有“两干一稀”。农村中农忙季节农民劳动强度大,消耗多,一般在午餐至晚餐之间加一顿副餐,俗名叫“晚茶”。
早餐 城镇居民早餐以稀饭为主,辅以烧饼、油条和各色包子、烧卖。近年不少人家以牛奶、豆浆和鸡蛋为主,有的还掺以麦片、玉米面、荞麦面等杂粮。佐餐小菜以萝卜干等酱菜居多,讲究一点的吃什锦菜、豆腐乳等。农村离集镇较远,难得买早点,饮用牛奶的也不多。佐餐一般是咸菜、萝卜干等。不少青年人已改变了在家吃早餐的习惯,多数到饭店用餐。早点花色品种很多,有各式面条,鱼汤面、阳春面为本地面条,兰州拉面、温州大肠面等外地面条于1980年代引进,深受本地人欢迎。此外还有馄饨、饺子、馒头、花卷及各式包子等。设于街口小巷的早餐摊点很多,除供应烧饼、油条、糍粑外,还有煎饼、蒸饭、刀切大饼、茶叶蛋等。时令早点有春卷、粽子等。
中餐 城乡居民均以大米干饭为主。常见的荤食品以肉类、家禽、蛋类、鱼虾为主,蔬菜除本地传统品种外,外地引种或购进的菌类、番茄、土豆、西芹等也成为大宗蔬菜,且大都反季节供应,即使冬天也能吃到新鲜的西红柿、茄子和黄瓜等。
晚餐 晚餐不尽统一,有的人家吃干饭,有的人家吃稀饭或泡饭,还有的人家吃面条。吃干饭的人家一般与中餐饭、菜一同准备,晚餐时至多加一、两样新菜。吃稀饭、泡饭的也得买一些馒头、花卷之类干食品。
二、宅居
1980年代后,仪征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城乡居民着手改建扩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农村兴建了大批瓦房和楼房,草房基本绝迹,建筑材料不断更新换代。楼房用预制钢筋水泥横梁,楼板用多也板或整体浇制,砖墙外巾釉面砖、马赛克的很多。窗框由木质、钢质发展到铝合金或塑钢。玻璃窗外一般都安纱窗,且由塑料纱改为钢丝纱。室内装潢都很考究,很多家庭铺大理石、强化地板和实木地板。农村居住环境大为改善,厨房、厕所、猪圈大都在正房外另建。2005年推行新农村建设后,先行村已规划定点、集中居住,统一房型。90%以上的人家改变了过去饮用河水、塘水和井水的习惯,一半以上人家用上了液化气。城镇居民居住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详见“人民生活章”)。
城区居民自建房的极少,多数购买商品房,至多进宅请亲朋好友吃饭,来客送一点礼物。农村建房仍保留着传统习俗。建房前要请风水先生看地、看门向,择破土和上梁日期。楼房不用房梁,则以第一块楼板放置在中间替代,楼板上裹着红绸被面、插金花,上梁时要说吉利话,放爆竹,散糕和馒头、糖果。工匠说在套吉利话,主人送2~5元的一个红包。上梁时间选在当天凌晨以后,到天亮仪式结束。上梁这天要办酒席,宴请亲戚朋友。新房建成后第一次住进新房称“进宅”,“进宅”要选好日子,进宅前先要“热锅”,主人女方的娘家要送中堂、玻璃画匾。“进宅”这天办酒席,其规模仅次于结婚。亲朋邻居都要送礼祝贺,礼金以往5-元,2000年后要100元,至亲好友要送500至1000元礼金。酒席有的在家里请厨师办,有的到街镇饭店办。
三、出行与车辆
1980年代后期,仪征丘陵山区地处偏僻的农村居民出行仍多步行,步行到公共汽车停靠的集镇方可乘车。有时顺搭乡邻的农用拖拉机和手扶拖拉机代步。1990年代农村自行车逐渐增多,轻骑、摩托车也进了经常进城打工的农民家庭。进入21世纪,电动自行车问世,品种与数量愈来愈多,成为城乡居民重要代步工具,摩托车数量也成倍增加。农村家庭除孤老和残疾人外,几乎家家有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或摩托车。加之县乡公路增加,道路通村工程实施,村村通达公路,以及公交路线延长和公交车辆、出租车辆增多,城乡居民出行从来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基本不须步行。城区少数人家出行已有自备的私人轿车。
四、休闲娱乐
1980年代以来,在仪征历史不衰、风靡城乡且形成风俗习惯的休闲娱乐活动首扒麻将,麻将室遍布城乡,除少年儿童外,几乎人人参与,尤其是退休的老年人无日无之。为节省时间,码牌已用麻将机。其次是扑克牌,娱乐方式从“争上游”、“四十分”到“八十分”,还有“2000分”、“掼蛋”等等。再次是象棋。青年人娱乐休闲的场所主要迪厅和网吧,唱歌、跳舞,网络游戏。但也有的未成年人或青年人网络游戏成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的危害。近10多年来,旅游也在为休闲娱乐的重要活动。有一日、二日短途游,有多日长途游,还有出境游,均由仪征或扬州、南京等地旅行社组织。参游者有退休人员,也有在职在岗人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