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来,为了让孩子无病无灾,健康成长,一些地方流行着拜“公婆”的习俗。即每逢过年、元宵、七月初七、冬至,每年要有四次祭拜“公婆”。农历七月初七是“公婆生”,祭拜会更加的庄重。祭拜“公婆”的地点并不是在厅堂里,而是在睡房的眠床上。祭拜时眠床的草席上面放上一个过节时盛粿用的大竹篼子,摆上乌鱼、龙眼、薯粉制的小甜圆、粉丝、鸡蛋等象征吉祥、多子、长寿、圆满的供品,点上“公婆灯”,用瓷碗或竹筒作香炉。祭拜完毕,“公婆灯”就挂在睡房的墙上,香炉则藏放在眠床的顶棚上面。(“公婆灯”早在女子出嫁时,嫁妆里就配备上了,是锡制的,由两部分组成:可以盛豆油安上灯芯点火的油盏和一个既可放在桌上又可挂在墙上的架子。)
而在旧时的惠来地区,家里要是有人产下小孩,不管是男是女,第三天就要“上腊”。家里的门,从内到外,有门环的,都用红纸把门环封严,没门环的,就把红纸贴在门环的位置上。不管是亲邻还是路人,见到人家门上贴着这种警示标志,就知道里面在“禁腊”,婴儿产妇都需要安静,不能弄出太大的响动。这是一种不成文的规则,也是一种公德。等到了婴儿产下的第九天便会“开荤”,这天请来“公婆”,祭拜完毕,揭去门上“禁腊”的警示,产妇就可以吃荤了。(产妇从生产开始到“开荤”之前是不能吃荤的)拜公婆,就从第一胎的第九天开始,此后每年四次祭拜。但不管产多少胎,产后第九天“开荤”一定要拜“公婆”。
这么神秘的习俗是源于床神在南方又称“公婆母”,所以公婆母在母亲心目中,就是儿女的保护神。惠来人称公婆母为“阿婆”,相传宋代时,有一潮汕妇女非常喜爱四邻幼儿,又乐于帮助街坊四邻看管小孩,在哺育儿女和调教孩子方面也很在行,因此很受大家的爱戴。而当时皇宫中有一皇子在出生不久便日夜啼哭,不吃不喝,小生命危在旦夕,大臣和御医们都想不出办法,无奈之下皇帝贴出皇榜招募民间贤妇进宫调教医治皇子,后消息传到这位潮汕妇女耳中,潮汕妇女决定上京一试,她想:皇太子也是人,没有什么难调教之理;幼儿疾病也并非可怕。说来也巧,她进宫后,皇太子在她的悉心护理和调教下,不但病好了,人也规矩了,不再吵闹啼哭了。皇帝一时龙颜大悦,想加封她,即时御驾亲临皇宫。当时,她正在屋里喂哺、护理皇太子,听说皇帝驾到,一时慌了手脚,情急之中,便马上侧身躲进皇子眠床底下,顿时昏了过去。等到皇帝知晓,她已气绝了。皇上深为痛惜,遂嘉封她为少年儿童保护神,主管人间婴幼儿的生命和健康,并且尊敬地称呼她为“阿婆”。
在“公婆生”这天,家庭主妇都会大清早起来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被褥折叠得整整齐齐、梳头洗脸准备虔诚地祭拜公婆。而在原始的“公婆生”的日子是有特殊的傩巫仪式的,在那愚昧贫困的古粤东,婴孩出世后常遭不测夭亡,人们不懂其故,便依巫者之见,说是被一种凶恶的“腊鬼”叼去的。而传说公婆的法力相当高强,能够像济公那样,手执破葵扇,只要轻轻一煽,“腊鬼”便无处藏身,或者被煽进口里吃掉。难怪古粤东的母亲们,对“孩子保护神”——公婆如此虔诚,顶礼膜拜。
还有传说说公婆本是两位年过半百的苦命老人,他俩同住一个院子里,一个是鳏夫,一个是寡妇。“为了一个孩子”是他俩共同的心愿。日子久了,眼睛和眼睛的说话把孤独化成勇气。一天夜里,鳏夫突然来敲寡妇之门。寡妇半惊半定地问:“谁?要来做什么?”鳏夫理直气壮地回答:“是我,要来‘做人’!(笔者按,做,潮州话,意为“制造”。)门终于开了。这一次,也仅仅这一次,那寡妇怀孕了。凶恶似狼的族长闻知此事,暴跳如雷,召集全族的人,当众治以最严酷的“族法”——“猪刑”。即把这一对所谓“奸夫淫妇”捆缚如同屠宰之猪,装进猪囊里,坠以大石,命人扛着抛进激流汹涌的大河码头。就这样,“二尸三命”之冤魂不服,怒冲龙王殿,砺声哭诉:“‘做人’何罪?‘做人’何罪?”龙王深感其‘做人’之赤诚之心,遂赐他俩为“驱‘腊’护婴公婆神”,镇土粤东,享食百姓香火。从此,公婆这两位神祗,就和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古老伦理道德同时并存。在清代的粤东,公婆的名字越叫越响,甚至到处都有“公婆宫”的建立,又把公婆称赞为“花公花妈”。记得古代潮州的公婆宫大门前的对联是这样写着: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