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板腔是流行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剧种。据《乾县县志》记载:“该剧种起源于宋代,由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发展而来”,是在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弦板腔的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浓郁的田园牧歌式的观众特色和民歌韵味。
西路皮影弦板腔(东路是阿宫腔)曾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当时走红关中的就有“致和”、“杨五”、“换印子”、“天训子”四大皮影弦板腔名班社。“一挂牛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跟”是当时的演出场面。牛车用作舞台,四根大椽撑在车厢四周,朝观众的一面挂上亮子(帐幕),亮子后面挂一盏亮灯,随着乐声响起,坐在前面的一人按照剧情舞动手中皮影,后面三人奏乐唱词,戏就开演了。
“文化大革命”中传统系禁演,改演“样板戏”与新编现代戏。1970年咸阳地区“样板戏”汇演,改团所排弦板腔《智取威虎山》获奖多项。1978年传统剧目解禁,乾县弦板腔剧团在继续演弦板腔的前提下,兼演秦腔。1979年改编后重新排演的弦板腔古典剧《紫金簪》,由本团脱颖而出的优秀青年演员税小玲主演高寄玉,上演后,以其俊美的扮相,动听的唱腔和弦板腔优美的旋律受到广泛称赞,每每演出,场场爆满,曾被陕西省文化局列为“陕西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献礼演出”剧目,并在陕西电视台和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播放。
1982年剧团分为一、二队。1983年初定名为“乾县第一剧团”与“乾县第二剧团”,多活动在甘肃一带。1984年将一部分演职人员转业,只留一个团。因受电影、电视、录像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乾县及周边地区在大舞台上演弦板腔大戏的现象已不复存在。现在在乾县影剧院挂牌的乾县人民剧团是自负盈亏的演出团体,在县城还有一家以乾县弦板腔剧团老演员丁碧霞为首的演出队,这两个演出团体已经不再具有上演弦板腔全本大戏的条件,多以秦腔清唱服务于城乡的红白喜事,偶尔也唱弦板腔唱段。可喜的是在乾县马连乡一带,至今还有专门演唱弦板腔的自乐班经常在乡间为群众演唱,表明了弦板腔这一优秀的地方剧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之中。由民间录音收藏的税小玲演唱高寄玉“哭簪”等唱段录音带至今在乾县城乡久放不衰,青年戏迷们在田间路途、街头院落时不时便情不自禁地引吭高歌——“紫金簪本是金丝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