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板腔的起源和发展

家乡区县: 陕西省武功县

 弦板腔起源于宋代,据王绍猷先生考证,弦板腔、皮影戏源于秦中乾县、兴平、礼泉、咸阳等地。其乾县植根最深、流传最广,1800年前后弦板腔曾与“道情”同台演唱,以后逐渐演变为独台演唱,在不断完善发展中成为独特剧种。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没有色彩,型体较大,人称皮影戏为“四人忙”。四个人分作两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的叫“前手”,后面乐队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一人甩呆呆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自宋以来一直以皮影戏演唱形式在民间世代传承。过去关中农村一般农闲结社,过节和过年欢庆。求神祈雨,乡间庙会或祝寿祭奠等活动时,大多都演唱板板腔(弦板腔)影戏,在民间久演不衰。不断向艺术化发展。但在封建社会,由于官方文化机制薄弱,造成岐视民人俗文化,民间很少有人专司记载,因此除留传有少量的剧本外,很少有音乐表演等方面文献资料。据老艺人郝振安(已故)回忆近代弦板腔主要发祥于乾州(即陕西的乾县),后波及周边的礼泉、兴平一带,并形成东西两路流派。东路以礼泉王元德为代表,其班社擅长演武打戏,以演唱《封神榜》、《西游记》等剧目著称;西路以乾县著名老艺人郝振安、马怀玉、陈文蔚、王正友等为代表,以演唱三国戏而著名。其中郝振安(乾县马连乡人),后期多演传奇戏,在演唱中融入了缠绵抒情的细腻唱腔,弥补了早期弦板腔以刚健昂扬为主之不足。弦板腔早期是从隔帘说书的皮影戏开始的。艺人们将用羊皮、牛皮刻制成的各类戏剧人物,在撑展的纱帘上通过灯光挑动皮影,映像表演。最早的弦板腔皮影总是只有四个人说唱,被群众称之为“四人忙”。当时在关中流传着一首歌谣:“一辆大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四人分为两部分,在纱帘“亮子”前操作挑动皮影兼演唱的叫前手。后面“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敲带鼓弹硬三弦,一个拉二弦折铙钹,一人甩呆呆(板子)兼大锣、唢呐、大号、小号。后来发展刻有四手、五手、六手等,加入板胡、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

 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弦板腔搬上了大舞台,逐渐发展成为优秀的地方剧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1954年7月,组织旧艺人建起了“灯塔剧社”。1955年1月易名“和平剧社”,有演职人员62名。1956年4月,省人民剧团向乾县调拨青年演员20余名,演员阵容大为改观,演出水平有所提高,改名“乾县人民剧团”。1959年乾县、礼泉、永寿三县合并,又改为“乾县第二剧团”。在剧本、板路、唱腔、身段、道白、音乐、场景各方面进行了改革,所排《紫金簪》、《九连珠》、《十二寡妇征西》等剧目走红关中,享誉陕甘,参加陕西省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颇得各界赞誉,并改名“乾县弦板腔剧团”。乾县弦板腔剧团的剧目创作成果颇丰,在省、地富有声望的优秀编剧丁明、张汉等先后改编和创作了《武则天》、《白马血盟》、《借驴》等古代剧和现代剧。成长起了李育亭等弦板腔独有的音乐设计人才,在名导演惠济民、郭景民等热情栽培下,涌现出刘智民、杨巧言、丁碧霞、徐俊锋、车秀花、王碧云等优秀演员。

 

小小ing鱼(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