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竹马

家乡区县: 陕西省武功县

流传于泾阳太平一带。表演时间在2月祭祀药王庙会。该舞表演人数一般为11人至13人。前有一人引马,后有两人断马,中间10匹马。分为三组,竹马组13人,锣鼓组20人左右,排灯组15人,并有1人放烟火,增强表演气氛。表演程式分五大类,80多种图案。第一大类“出马”;第二大类“单出马”;第三大类“出双马”,又名“猛马驹”;第四大类“游灯”;第五大类“双出场”,又名“风搅雪”。搅雪即“竹马”和“纸台”合并表演,此时表演已达高潮,气氛更加浓郁热烈,20余人,25盏排灯,灯火辉煌,锣鼓大作,人声鼎沸。“竹马”、“纸台”、“排灯”布满广场,礼花映红夜空,鞭炮齐鸣,出现“满天星”、“金光照的场面”。竹马表演始终突出一个“跑”字,所以又称“跑竹马”,节奏、动律是“小花步”,风格典雅古朴,内容比较广泛,多以征战为主。竹马鼓乐乐器是大鼓一面、大锣一面、马锣两面、铙钹若干副。它以鼓点的强、弱、稀、疏、轻、重、缓、急,分别调节情绪气氛。

1、儿童游戏时当马骑的竹竿。典型的式样是一根杆子,一端有马头模型,有时另一端装轮子,孩子跨立上面,假作骑马。由于竹马是人生儿童时期所玩器具,也有成年后回忆儿童时代生活而以竹马为题材而进行文学创作的。如陈志岁诗《竹马》:“竹马当时事有凭,青梅双弄恨无成。但消半死难言爱,未尽全心不是情。渡水过山肠共断,受衫留字泪同零。为伊锁起石头记,梦里相逢辄泣醒。”(《江南靖士诗稿·竹马》原注:消,经受也。)

《后汉书·郭伋传》:“始至行部,到西河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后用为称颂地方官吏之典。 唐 许浑《送人之任邛州》诗:“羣童竹马交迎日,二老兰觞初见时。” 唐 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宋 苏轼《次前韵再送周正孺》:“竹马迎细侯 ,大钱送刘宠。”明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袁可立子)宪副》:“肆与先大人竹马相将,枌榆联树。” 清 王端履《文斋笔录》卷五:“先君集中有《依韵答卢石甫明府二律》,皆再任时倡和之作也,敬録於左:‘迎来竹马又三年,爱景薰风话果然。’”

2、即薅马。南方农村耘稻时所用的一种农具。 元 王祯《农书》卷十三:“薅马,薅禾所乘竹马也。似篮而长,如鞍而狭,两端攀以竹系,农人薅禾之际乃寘於跨间……余尝盛夏过吴中见之,土人呼为竹马,与儿童戏乘者名同而实异。”

3、用竹篾扎成的一种道具,用于民间舞蹈竹马灯。

小小ing鱼(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