辗转又是一年。孩提时代,对于过年的期待是不言而喻的。长大了,心情就由期盼变成了感慨时光走得太匆匆。 其实与过年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北方相比,我的家乡,坐落在浙江北部,东海之上的舟山群岛似乎就少了些浓浓的年味,少了抹艳丽的中国红。不过,海岛的生活毕竟和内陆有很多不同,千百年来,也就形成了许多稍显独特的风俗。下面我就介绍其中几样:
海鲜三样。有“祖国渔都”美称的舟山群岛拥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自然,过年时候,各类海鲜是必不可少的盘中餐。其中, 风鳗、风带鱼、呛蟹三样海鲜,可谓舟山人经典的过年必备之食。老人们形容家乡食俗风味产品时,至今还流传这样一句老话头:“风鳗、吊带(指风干的带鱼),吃场(零食的意思)还要数呛蟹。江浙沿海一带人家,尤喜食蟹,而红膏呛蟹是最佳佐酒下饭的海鲜。渔村里还有一种“蟹黄饼”,堪称蟹食之上品。最鲜美的要数嵊泗渔场的三疣梭子蟹,是闻名于海内外的海鲜珍肴。做红膏呛蟹的办法是将鲜蟹放入凉透的盐开水中,一般是盐1水5比例,再加姜、花椒、茴香、白酒若干。水一定要淹没蟹,浸入24小时后就可以开吃了。
捣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过年应景食品。正如清代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藉以祈岁谂。小时候,跟着大人们在以前的老房里做过年糕。人手多,加上热气腾腾的,屋内热闹而温馨。捣年糕也叫“捣糖糕”。一位师傅用糯米掺些籼米,加上红糖或白糖,蒸熟,放在石臼中捣韧,还有另一个人在旁边蹲着把年糕粉一上一下地翻,搡得“粘熟”后,再用模子印制成一条条的年糕,并盖上一个个小红印,年糕就做成了。如果放在不同花纹的印版里,可压成如牡丹、蟠桃、魁星、财神爷、状元,以及鲤鱼、麒麟等图样的甜糕,也有做成元宝状的,最大重约3公斤,插上银花可放在中堂长条桌上,每个房间也可摆上。而刚做好的年糕中间夹上豆酥糖味道更是好。在童年的印象里,这是我最喜欢的过年习俗。然而现如今,机器制作逐渐取代了手工制作,稻田面积也随着城市化减少,这项风俗在岛城已慢慢走向没落,留在老一辈的记忆里,想来不免令人惋惜。
祭祖。大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做“祖宗羹饭”,这是除夕那天举行的一种节庆礼仪,其实质是感恩祖先。供祭一般用八仙桌,大门要开着,便于祖先入屋、就餐。这一天的菜肴,需鱼、肉、鸡、鸭,五畜俱全,并要用大盆大碗盛着,还要丰盛,即意味“节庆圆满”,也是子孙对祖先的最大敬意。上祭时,先燃香、点烛,尔后轮番斟酒,每斟上一次酒,主祭人都要向祖先祭拜,并念念有词,说些吉祥话。一般程序要敬三次酒,也有一次敬完。在鸡、猪头上放葱和小刀,便于分食(葱象征春天)。到最后一次祭拜时,主祭人要带领全家人向祖先跪拜,祭毕,要放三个炮仗。大年初一,我们基本不走亲戚,而是拜“坟头岁”,即上逝去亲人的坟头拜岁。拜“坟头岁”时要摆上点糕点糖果,点上蜡烛、烧炷香,保佑子孙平平安安。此外,还要放一挂鞭炮,烧一沓纸钱,离别时,大人们还会大声说着清明再来给你除草的话。祭拜祖先,是一件非常神圣的事。一代又一代下来,许多多年风俗渐渐被遗忘,而这个风俗却被越来越多的人坚守。
炸番薯糕片,晒墨鱼,抽海蜇,炒倭豆,冻米糖等也是我们海岛独特的过年食俗,亲人们聚在一起制作这些食品的过程中,收获的不仅是诱人的美食,更是浓浓的阖家欢乐。
风俗因地域博大而显得不同,这正是“中国年”独特的魅力所在,犹如浩瀚的书海翻阅不尽。但每个中国人过年的心情几乎都是一样。我们虔诚地感激着这一年的平安度过,并祈求着来年风调雨顺,家人幸福康健。
再过不久,艳丽的中国红又将让世界眼前一亮,世界又将一齐庆祝着中国猴年的到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