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旱船是咸阳民间社火的一种形式。表演时一戏装女子置身糊制的彩色龙船之内,手中舞扇;另一花脸艄公,执篙撑船。跑旱船各表演队都有自己的跑法。一般演绎的故事是:一阵紧锣密鼓之后,老艄公匆匆上场解缆撑船,作速行进。在锣鼓乐伴奏下,船在场内做倒8字运动,随着音乐节奏的不断加快,船行速度也不断提速,继而绕场一周后搁浅。艄公下船,挽裤捋袖,跳入水中,撬抬扛推,使尽浑身解数,终于将船撑入深水。又是一阵快行船。接着船入漩涡,连连打转,老艄公手忙脚乱,力排险情。这时,船身起伏跌宕,频频倾侧,船上女子惊慌失态,场上锣鼓点愈发紧迫,观众的心也提到了嗓子眼上。险情排除后,船身出现漏洞,水流涌入船舱,老艄公脱衣堵漏,向外泼水,化险为夷,船绕场一周,表演结束。
旱船是由若干个旱船组织成一支表演队伍,前面有一个老翁拿桨(划船的工具)划行领航,前行后退地表演。旱船队的表演者是碎步随领航人前进。领航人拿着浆,亮着划船姿态,弓步前行,他在左行右行和转弯时 还要作些亮相动作表演。船队的表演路线全靠他指挥来行进。
制作旱船是用细竹竿绑成船型的架子,旱船的大小不等,随人意而定。船形骨架的中间用竹竿绑个“井"字架,“井口”既是船舱的部位,也是表演者的部位,顺着船舱的四角竖4根竹竿,为船舱的4个柱子,然后在上面绑制船舱的顶部。船舱的顶有平顶的,三角形顶的,较复杂的歇山顶式的瓦棱4出水的古建筑造型。船的 骨架绑好后,用彩绸布围好各个部位。船顶用红和黄的彩绸布裹好,船板用土黄色布绷面,船帮周围用绿色彩绸布围起,船舱内用一根红布条拴在仓的两边沿,演出 时’表演者将红布条架在肩膀上,撑起旱船,两手握住 船仓的两边,表演时摆动旱船行进。
坐船姑娘(即表演者)的服饰是古典的汉族服饰,头 部将发盘起大抢头插花即可,划船老翁是头戴毡帽或草帽圈,身穿老生古装,脸部淡彩挂白色长髯口(戏剧里用的胡子)。
旱船的表演步伐简单,但表演的形式不少,一般采 用: “水溜溜”、“绕八字”、“蛇脱皮”、“跑圆场”、 “二龙出水”、“双进门”等10余种。它的音乐伴奏,随 大队的表演队伍,一般是锣鼓乐队伴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