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小城—金坛(1)

家乡区县: 江苏省金坛市

这个江南小镇不论多么山清水秀、多么物华天宝,撇开什么不谈,如果缺了这里的人杰,则其他什么都不灵了。让我来回忆一下记忆中的金坛人们怎样生活的吧:
早晨天刚擦亮,就会听到巷子头里清缸边刷马桶的声音:“撒挂撒挂”的声音传出去很远。如果顺风,随着小巷里飘出的生炉子的青烟,一阵阵的厕所味道在这时候也特别的浓郁。那时你会看见一家家大姑娘小老太,左手攥着一把竹条做的马桶帚,右手拎着一个红红的油漆过的马桶,她们统一都向左侧着身子,走一步、划一下手中的马桶刷,而右手的马桶绝不会随意晃动的,她们迈着沉稳的步伐,不紧不慢的往清缸方向集中,如果倒马桶的人多了,便会出现两三个人集体刷马桶的情景,现在想来就像早起做运动似地那么多人做同一动作,马桶帚子在马桶里“撒挂撒挂……”刷好的马桶被水洗过,在太阳下又红又亮,主妇们就把它往门口的台阶上斜搁着,打开马桶盖,让阳光晒到马桶里面,马桶帚子也架在马桶盖沿上,就这样静静地晒到黄昏。
男人们一般都不会在早起的时候跟妇女们争着在外面倒清缸,他们一般会拎着把夜壶,披一件衣服,嘴里叼上一支香烟,闲庭信步走进厕所,先往蹲坑里“哗哗”的倒夜壶里的尿,然后,把夜壶放在自己对面的地上,(等到出恭完毕,再出去洗涮夜壶)解下裤子,往坑上一蹲:先开机枪后开炮,打完仗后贴布告……所谓“贴布告”也就是用草纸或报纸擦屁股。也有过因为用印有“最高指示”的报纸擦屁股而引发出“反革命政治事件”的,所以小时候父母们都不允许我们用报纸擦屁股。现在看还是很健康的习惯哦~
学校上课好像都没有现在早,反正我记忆中没有天不亮就上学堂的事。孩子们的书包大多是黄军包,就是现在看“文革”时的电影里经常看到的解放军战士、知识青年都斜挎着的那种。还有买不起的,用零头布做个挎包,实在穷的人家也有用蛇皮袋子剪下一截,到皮匠店用手摇缝纫机拼成个拎包的,不像现在的孩子要用双肩胯、单肩挂的书包,还要品牌的,花几百块钱一点儿都不心痛。哎~
早饭一般都会在六七点钟开始,基本上都是喝稀的。要是有一家大小都吃烧饼夹油条的话,那生活条件可就算得上是富裕人家了。还有人用小“钢中锅”到国营饭店去打个豆浆,再用大茶缸撩上一碗“撩面”当早餐的话,就会把隔壁的小孩馋死。我到现在都记得“开一天”的光面是那么的香,印象里没有多

wm23SQBPWCYM(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