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陈为轩

家乡区县: 江苏省射阳县

江苏盐城:陈为轩
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共产党领导的盐阜人民正在“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有些地主不甘心自家的田被分掉,与共产党产生敌对情绪,甚至公开反共,抗拒土地改革。这时,一首《田字歌》在有产阶级中传唱开来。歌词写道:“昔日田为富字底,而今田为累字头;田在心上常思想,田在心间虑不休;须知田少方为福,只因田多叠叠愁。”

《田字歌》从“说文解字”人手,达到说服教育他人的目的,对配合土地改革运动起到很好的鼓动作用。

这首《田字歌》的作者叫陈为轩,是位真心拥戴共产党的开明人士,在作《田字歌》前,他就带头把自家的田献给农会进行分配,还动员自己的儿子参加了新四军。

陈为轩祖籍阜宁小马庄,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随父迁居至今射阳海河复兴村,后又迁至“东官滩”(今海河镇官滩村)。光绪二十四年,考入江南高等学堂,其作文(匡扶社稷于海疆)被传抄全校,并得到两江总督刘坤一的赏识。“庚子赔款”后,陈为轩对清政府丧权辱国之举至为震怒,对西方列强侵略行为满怀愤懑,写下了《新国殇》和《讨鸦片檄》等文章,结果被除名出校。

陈为轩把救国希望寄托在教育上。1908年起,他先后与别人共同捐资创办了高等小学堂、初级师范和中学堂等系列学校,并担任县教育会长、阜宁日报社长、阜宁文献委员会会长等职。1909年,陈为轩当选为当时的省议员。当年,他秘密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并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中央讲演团宣传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陈为轩十分悲痛,亲笔撰写一副挽联:“钟山千古,中山千古;俄国一人,我国一人。”挽联把孙中山比作和钟山一样千古不朽,而“俄国一人”则是指先于中山先生一年逝世的列宁,文辞对仗工整,意蕴深远,谐音用得更是妥贴。这副挽联悬挂在中山先生追悼会场上,受到各界人士好评,一时广为传诵。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为轩献出银洋200元,送交驻上海的“中国红十字会”,支援全国抗日。

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后,陈为轩有幸拜会了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等领导人,衷心拥护共产党救国救民的主张,吟诵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势何雄哉”,赞颂共产党的功绩。

陈为轩本人就是一个致力救民于水火,努力为民办实事的开明士绅。早在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盐阜地区匪、卤、旱三灾并起,民不聊生。他以省参议员的身份,上书江苏省军政当局剿匪救灾。自己则不惜倾家荡产,兴修水利,整治农田。在陈为轩等人的奔走努力之下,沙陀港、梁家大港等河道先后得到疏浚。

陈为轩饱学多才,文思敏捷,声名远播。但他从不趋炎附势,不出卖自己的良心去作文写字。一次,南京一家妓院慕名向他求书牌匾一方,他提笔写下“因受”二字。有人不解其意,陈为轩嘲笑道:“‘恩爱',无心,岂不是‘因受'”!众皆大笑,妓院老板大窘。

无忧花开wyc(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