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人在香港(二)

家乡区县: 广东省陆丰市

    (二)近现代———低谷时期

1840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被打败,清政府割香港于英政府。香港翻开了她新一轮的历史。由一个已往不见经传的小岛荒村,逐渐逐渐变为一个举世知名的国际大商埠。这一时期,香港与洙江口内的广州比媲,合称“省港大埠”;与长江口内的上海比媲,称为“小上海”,位置仅次于上海。但她却是西方世界通向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东方文明古国——中国的第一站。所以,其位置占得了天时和地利。那时,当官的是英国人,有钱的也是英国人。香港称之“鬼佬”或者“大班”。其次是来自广州、上海的“洋帮办”、“洋买办”。一听这类名号,人们就会知道这是一伙为外国人帮办或与外国人合伙的人。再其次是一些来自南洋的商客、厂主、经理人,他们多是纯粹的商人、企业家。福佬人称之为“头佬”、“老板”。以上那些人,掌握着香港政治、经济的命脉,是雄视香港社会的“三大帮”。至此,香港——刘香的港,已经是坤转星移,换了人间。陆丰人在香港,由上层转入下层,由高层转入低层。

香港,陆丰和海丰地方俗称“裙带路”。何谓“裙带路”?意思是说:陆丰至香港这一水道,有如一条裙带。陆丰走裙带路,不但历史久远,以千百年计;而且有如“接力跑”,一代接一代,从没间断。民间有这么一句俗语:“省城香港无去,等于无出世”。陆丰人无疑是把走裙带路这一闯荡外部世界的行为,当作人生一项至高无上的追求,获取一顶堂皇的桂冠。

进入近现代史以后,陆丰人民虽然依旧继承着前人在香港的开拓,继续为香港的开发、繁荣作出贡献。但大多数的陆丰人,主要从事干“当旧喱”(作搬运)、“做涂工”(土石方)、“拖车仔”(人力车)等粗工、苦活。仅有少数人能够从事商贸活动,经营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等小宗生意。福佬人在香港的地位、气势和古代对比,有如天壤之别。此时在香港的陆丰人,一者缺少政治权力的支持,二者缺少资本,三者缺少文化。在这无钱、无势、无文化的“三无”状况下,一向不怕艰险,勇于拼搏的陆丰人,他们不满足于粗工、苦活“捱世界”,垫伏于劳苦大众中度一生。于是,一些人从事组织、领导“社团活动”;一些人参加香港“皇家警察”。组织“社团”者,希望以团体、互助的合力,闯荡江湖的方式,从那异族侵凌、金钱困迫的环境中,杀出一条生路;参加“皇家警察”者,希望在那充满危险杀机的社会生活中,去搏取社会权力,求得资本的积累,实现他们的人生“发达梦”。由于这部分陆丰人,勇敢拼搏,不怕牺牲,因而干得很出色,有些终于能够出人头地,鹤立鸡群。其中有些人,还真的实现了人生“发达梦”。

香港的“洪门”组织,“三点会”,以及后来的“致公党”,其领导成员中不少是陆丰人。他们在历史上,对祖国、家乡的革命和建设都有过很出色的贡献。如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中,他们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都曾给于祖国、家乡以很大的支援。如1921年辛亥之役,陆丰黄塘人罗应平、坊廓人曾国琮、碣石人陈竹樵等,奔走于南洋等地,以香港为据点,在碣石玄武山塔上加盟,终致推翻了清廷的统治,实现了陆丰的光复。功莫大焉!又如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公党的好些领导人,他们以民主党派的身份,参政议政;同时,利用他们的港澳、海外关系,发挥他们的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中国共产党、人民政府的统战工作、经济工作搭桥引路,辛勤奔走,多有贡献。

“洪门”的另一分支,成为香港黑社会渊薮。“福义兴”、“新义兴”等两大组织,是“洪门”的派生。各有会众十数万、数十万。各有分支,发展到东南亚、欧美等地,成为国际性的黑组织。他们虽有维护社团成员利益的原宗旨,对没有参加社团的陆丰人也讲义气、给面子。但其活动与嫖、赌、毒、打、杀、抢等,多有牵连。因此成为香港的社会问题之一,成为香港警察主要打击对象。甚至受到了国际刑警的关注。1984年4月,香港警方有计划,有步骤的大肆搜捕“新义兴”会员,主要骨干几乎都被逮捕出境。经过那次打击,“新义兴”已经衰落。然而,“福义兴”仍然控制着九龙城、土瓜湾等繁荣地盘,仍是香港黑社会势力最大的一支。

近现代香港皇家警察,陆丰人和海丰人很多。以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许多陆丰和海丰偷渡者,在遭遇到警察时,都自报是陆丰或海丰人,以祈获得通融。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整整半个世纪中,香港皇家警察中,有好些都是陆丰和海丰人,且较有名气。

警察者,是维护政治运作、社会运转的重要组织。缺少警察,政治稳定、社会安全就不可言喻了。陆丰人在香港当警察,以其勇敢拼搏的精神,不怕艰险的行为,不但令当政者刮目相看,而且使香港的繁荣、发展,得到有力的支持与保证,其劳绩是不可磨灭的。在以后的若干岁月里,陆丰人仍是香港警察的中坚。一般认为:要培养警备人员,陆丰人是很合适的对象。这已是题外话了。

自鸦片战争以后,也即清末民初那段历史时期:国事维艰,地方不宁,经济萧条,但陆丰地方仍有部分官僚、地主、华侨工商业资本家,在陆丰与香港两地之间,从事农副产品、轻工、手工业产品的出口贸易,以及洋布、洋杂、煤油、火柴、精盐、肥皂、火石、胶丝等的进口贸易。虽然由于生不逢时,显得步履蹒跚,无重大拓展,但也狭路求生,久盛不衰,颇著商誉。应该永志史册,以表创业维艰的一般。其中最著名的是香港中环永胜街经营的蛋业。他们经营有方,不论组织货源、营运、销售等诸环节,都很有自己的一套紧密无缝的运作方法。例如在组织货源方面:他们在汕尾口岸,著名的商业街成兴街,设立总行口。其他分支、代理,则是遍布陆丰和海丰各圩市。并以此为网络,组成一支人数众多的货担队伍。这些小贩,担着货担,穿街过巷,上街叫喊:“拾鸡春(他们给鸡蛋的美称),卖火水!”即边收购鸡蛋、鸭蛋,边出售火柴、火水。买卖数量,多少不拘,十只、几十只不嫌多;一只、二只不嫌少。而且态度和悦,童叟无欺,服务周到。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论渔村小澳,穷乡僻井之处;不论风霜雨露、骄阳如火之时,人们都可以听到他们那嘹亮的叫喊,看到那令人感到单调寒酸的身影。但正由于这些小贩的苦劳,保证了陆丰、海丰、香港蛋业的货源。也为陆丰、海丰农村的小生产、小产品提供了社会性的服务。使那穷乡僻井的小鸡蛋,与世界的大都市接上了轨。也许这是历史必由之路吧。在营销方面,由于陆丰、海丰所产蛋品,品质优良,香港的各大酒家、茶楼、面包作坊,以及“鬼佬”食堂,甚至“鬼头”(港督)厨房,都以高价选用永胜街蛋品。所以永胜街蛋业生意特别兴隆:鸡蛋、鸭蛋,一筐筐,一箱箱,塞爆街市;买的,卖的;红的女,绿的男,人来人往,人头挤挤,好不热闹。尤其是那些蛋行伙记,日夜验蛋、数蛋,喊码之声,如歌如唱,不绝于耳,别具一番情趣。永胜街也就被人叫作蛋街。甚至,连那些根本不想买蛋的外地游者,也到那里去看热闹,看新奇。汕尾成兴街蛋业经营,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陆丰和海丰蛋业成功的历史经验:一是利用了资源优势。陆丰饲养的鸡只、鸭群,饲料中杂有小鱼虾、小贝类等,因此,所产蛋品品质特优,不为目前先进科学饲料所能替代。一是以小小胜多多。每一只蛋虽小小,但陆丰的蛋品汇总,也就不小了。小鸡蛋显出了大名气。在《陆丰人在香港》这一历史中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这一历史时期,陆丰人在香港的开拓,虽然一如既往,勇敢拼搏,精神可佳。但由于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竞争,是在新的台阶上进行的。在此情况下,我们陆丰地方,由于政治斗争的时间过长,经济腹地有限,文化意识不强,从而限制了陆丰人在这世界舞台一角的竞争。特别是后者——文化不高!这个结论,也许有人会不同意,但我始终认为文化、科技是关键的关键。

Ysy(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