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在淀泊相连、苇壕纵横的白洋淀上,有一支神出鬼没、来无影去无踪的队伍。他们时而化装成渔民,巧端敌人岗楼;时而出没在敌人运送物资的航线上,截获敌人的军火物资;时而深入敌人的心脏,为民除掉通敌的汉奸;时而头顶荷叶,嘴衔苇管,隐蔽在芦苇丛中,伏击敌人包运船。这支令敌人闻风丧胆、令百姓欢欣鼓舞的队伍,就是活跃在白洋淀上的抗日武装——人称“水上飞将军”的雁翎队名称来历
雁翎队所使用的“大抬杆”枪雁翎队的名称来源于当地的一种土造武器。游击队的主要武器是一种被叫做大抬杆的猎枪。由于大抬杆一般都在三米以上,因此主要放在船上打击敌人,这实际式一种前膛的土炮,口径在50—100毫米之间,在近距离杀伤力强大,但是由于需要通过火门引发,而在船上的活动中火门如果被水浸湿就无法使用,因此游击队员将雁翎插在火门上,以达到放水防雨的目的。这就是雁翎队名称的来历,而有说法称大抬杆在一次发射后火药信口就糊死了,必须用大雁翎捅开,则似乎为以讹传讹。[2] 因此当时的县委书记侯卓夫便为它起名为“雁翎队”。伏击巡逻敌艇 1938年8月的一天下午,雁翎队得到情报:安新县城的20多个鬼子和30多个伪军,分别乘坐两艘巡逻汽艇到赵北口去运东西,预计下午返回。雁翎队遂即决定,中途打掉这两支日军汽艇。队员们装扮成渔民,划着船陆陆续续进入了一片茂密的芦苇荡。待船停稳后,他们把放在船边上的渔网拿开时,赫然露出两只胳膊一般粗的钢管。这一只只两米多长、前面略细后面稍粗的金属管,被当地老百姓称为大抬杆。大抬杆是白洋淀一带老百姓用来打猎的土枪,由于它的枪身很重,往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起来,所以人们都习惯地叫它“大抬杆”.大抬杆的枪管有近三米长,后半截装火药,前半截装铁砂,点着尾部的药捻,就能引燃火药,把铁砂子迅速地推出去,一散就是一片,杀伤面积大,五十米之内的目标基本上是弹无虚发。八月份的白洋淀,是一个碧波浩渺,芦苇如林,荷花盛开的季节。一望无际的荷塘和茂密的芦苇荡就成了雁翎队隐蔽打埋伏的天然屏障。对白洋淀环境了如指掌的雁翎队很快把设伏地点选在了李庄子村东。李庄子在白洋淀大清河道一侧。大清河在这里河宽水深,没有杂草,是敌汽艇和大型船只的必经之路。这块苇塘方圆几十里,芦苇长得高而且密,小船划进两,三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很便于隐蔽,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战士们在大抬杆里装了比平时更多的火药,铁砂也装的是最大号的。他们逐个仔细地调整小船上“大抬杆”的方向和角度,为了提高发射速度,他们不用药捻,而直接用火药将两个”大抬杆”的引火处连接起来。
雁翎队老战士、副队长孙革[5]1943年10月4日,雁翎队接到侦察员赵波报告,敌人为了收缩兵力,要把从天津运来的和在赵北口库存的军用物资以及从白洋淀抢掠的苇席、麻袋、大米、鸭蛋等物品,分装在四只保运船上,运往保定,准备逃窜。当时,三区区委给雁翎队下达了命令:全歼护送保运船的敌人,不准一粒米、一丝物资运出白洋淀。雁翎队队员赵波经过深入敌穴侦察,了解到押运物资的有15名日军,120余名伪军,保运船在前,押运船在后。便将敌情汇报给雁翎队领导。 “那时,敌人武器占优势,可是我们环境占优势;敌人在明处,我们在暗处;敌人是逃窜,我们是进攻。再加上秋末多刮西北风,敌人向西北逆风行船,必定靠北岸行驶。我们只要指挥得当,埋伏稳妥,攻击时间、地点合适,必获大胜。”雁翎队老战士孙革回忆说。经过周密部署,午夜12时,由队长郑少臣指挥的雁翎队就进入了阵地。第二天上午8点左右,敌人的保运船进入了雁翎队的伏击阵地。队长郑少臣一枪把敌人设在船高处的瞭望哨打掉。当第一声枪响过后,孙革等三人从水中攀上敌人的指挥船,恰好船上的日军中队长从小木房中拿指挥刀掀起了门帘向外探,一刹那间,孙革扣动扳机,一枪就打在了日军中队长举刀的手上。孙革本想再补一枪,但是枪却意外卡壳。日军中队长虽然右手中弹,但依然用左手持枪还击,孙革身后的两名雁翎队队员相继中弹,日军中队长又对着孙革连开三枪,却没有打中。就在日军中队长一扭身的功夫,孙革猛地扑上去将他手中的枪紧紧握住。 谁知,日军中队长的左手仍然用力地握着枪。 “我一着急,冲着他的手用力地咬了好几下,把他的大拇指都咬折了。抢下了那支盒子枪。”孙革老人回忆说:“我一手端着日军中队长的指挥刀,一手握着刚刚缴获的盒子枪抵住在地上正抱着左手哇哇大叫的日军中队长的头,我向船上的日伪军大喊‘抓到你们队长了,缴枪不杀!’这一招还真管用,敌人见状纷纷缴械。”一场激烈的战斗就这样结束了。 这次激烈的伏击战是雁翎队历史上最为典型的战斗之一,整个战斗不到半个小时,战斗大获全胜,雁翎队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截下全部物资,全歼日伪军,并活捉了日军中队长初士加三郎和伪军河防中队长秦凤祥。扫帚炮”震敌胆雁翎队成立之前,日伪军常从冀中一带以低价强迫收购老百姓的大米、席箔之类的农副产品,然后装船运往天津、保定等地。常常是日军的汽艇在前面开,后面拖带着一串三五十只大船结队而行。雁翎队成立后,在队长郑少臣带领下,曾巧妙地趁敌人汽艇拐弯时,截下后面的几只货船。这使敌人十分恼火,便多次开着汽艇在白洋淀上横冲直撞,搜寻截船的雁翎队。
连环画《雁翎队》雁翎队经过几次侦察,摸清了敌艇活动的规律。汽艇多在河道中心行驶,日伪军面对面坐在船舱里,机枪架在船头。区委经过研究分析,认为如果雁翎队埋伏在河道两边的苇塘里,同时开火,一定会消灭敌人。方案确定以后,又选择了靠近何庄子的地点作为伏击点,并选择了一所高房设立了监视哨和指挥所,雁翎队队员分成两组埋伏在河道两岸苇丛中,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大抬杆和火枪。这些枪的特点是射程较近,打出的都是铁砂子。从枪膛射出后立刻散开,一打就是一片。根据这一特点,雁翎队决定敌船不到跟前不准开枪,并确定老射击手——雁翎队班长赵老群对准船头敌人的机枪射手开第一枪,要一枪命中,把敌人的机枪打哑巴了。然后,一齐瞄准敌人开火。第二天,敌人的汽艇又开过来了。当敌船走进伏击点后,赵老群一枪就把敌人的机枪射手打倒了。跟着轰隆隆震响,几十支火枪、抬杆一齐发威,就像天上突响惊雷,火光烟雾弥漫。敌人猝不及防,伪军哭爹喊娘,日寇哇啦哇啦怪叫。敌人乱挥乱舞,想挣扎逃跑,又被一排排火枪、抬杆打死在水中,还有的被打死在船舱中,或被打翻在船头上。其中一个日军小头目屁股上被抬杆打得像个筛子底。开船的鬼子歪在舱里,勉强挣扎着把船开走了。回到新安据点以后,被打坏屁股的鬼子,一边号叫,一边捂着屁股喊:“雁翎队扫帚炮的厉害!”事后调查,这次战斗打死鬼子18名,伪军30名,而所有被打死的鬼子胸口、脑袋上都布满铁砂子。从那以后,只要一提雁翎队的‘扫帚炮’,日军就吓得心惊胆战,四处乱窜。价
雁翎队从1939年成立到1945年配合主力部队解放新安城,由30多人发展到100多人。雁翎队利用冰上水上优势,与敌人交战70余次,仅牺牲8人,却击毙、俘获了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量军火和军用物资。特别是自1939年到1943年的4年中,雁翎队在35次战斗中,有16次是一枪未发而制胜,所以有“淀上神兵”之称,在风景如画的百里湖面上留下了一段段抗战传奇。 在《白洋淀志》记载中有这样一段话:“抗战期间,‘雁翎队’历经大小战斗近百次,击毙、俘虏日伪军近千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解放战争胜利后,朱德总司令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专程到白洋淀接见了“雁翎队”全体指战员,对他们在抗日战争中的光辉业绩给予了高度赞扬和肯定。”背景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