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1989年统计,咸阳市有市直戏曲团体3个,县秦腔剧团11个,共有演职人员1100余人。艺术创作人员30余名,演出本、折子戏100余部。
咸阳秦腔唱腔,分板式和彩腔两部分,每个部分均由“苦音”和“欢音”(又称花音)两种声腔体系组成。苦音腔是秦腔区别于其他剧种最具有特色的一种唱腔,演唱时激越、悲壮、深沉、高亢,表现出悲愤、痛恨、怀念、凄凉的感情。欢音腔则欢快、明朗、刚健,擅长表现喜悦、愉快的感情。秦腔板式分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无板无眼四种。板腔称谓有慢板、拦头板、一锤安板、阴司板、二六板、拉锤二六板、带板、尖板、滚板、二导板、双锤板等。总归称是六大板头、慢板、带板、垫板、二导板和滚板。秦腔曲牌分为弦索类、击乐类、唢呐类、笙管类、海笛类、套曲类共6种。早期乐队分文、武两部6人。
建国后,由于戏曲事业的发展,乐队人数增加,文乐场加扬琴、二胡、琵琶、京胡以及提琴、黑管、吊钗等,使传统音域更加宽广。乐队市级团增加近20人,县级剧团10人以上。秦腔角色分四大行:即生、旦、净、丑。一支戏班只要具备“四梁四柱”,头、二道演员,就是强硬戏班。清末民初,秦腔吸收外地剧种之长,班社扩大,演员阵营增加,出现了四生、六旦、二净、一丑四大行十三门的角色行当,俗称十三头网子。演员素质要求掌握唱、念、做、打四功五法技巧。演员表演从剧情出发,很讲究个人技艺功底。《游西湖》的吹火表演,属旦角门绝活;《鞭打殷夫人》的甩麻鞭技巧,是须生门的特技;净角的标钺、丑行的“夹鸡蛋簸米”、生角的抡稍子、摇帽翅、抖胡须、提袍甩袖等功夫,都为世人所称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