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 情
乡情是什么?
在你乡情的点滴里,也许是一口亲切的乡音,或者是一湾春水几缕飞云,也可能是村头的那棵老槐树和夏夜里荷塘的蛙鸣。
杜甫曾对乡情感叹:“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贺知章说乡情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鲁迅先生的乡情是“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余光中的乡情里的乡愁充满了对祖国统一的渴望: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上世纪十年浩劫里,马思聪先生为了避难逃到海外,那浓浓的乡愁化成一曲如诉如泣的《思乡曲》。
居里夫人年轻时为了求学,离开故国波兰到法国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回到故乡。每当她想起家乡的时候,就唱起法兰西那首著名的思乡的民歌:
“燕子你飞到了什么地方,可曾看到我亲爱的家乡?
太阳下马群在泉边饮水,迷人的金盏花漫山开放。
在群峰和海浪拥抱的岸旁,风中的白杨树沙沙作响。
葡萄结实麦穗金黄,故乡的田野多么芬芳。
有的人离开家乡到处流浪,终身向往着童年的村庄。
燕子啊你飞到我家门上去做窝吧,给我母亲带回游子的梦想。”
乡情交织着爱情、亲情和友情,与那份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
乡情是对儿时的怀念,是悠悠的追忆,是幽幽的哀怨,是淡淡的忧伤,是绵长的牵挂,是远离故土的游子那一颗赤诚的心……
很多人的乡情常常是儿时的梦境。
小时候生活在山里,常常独自一人来到一个很高很高的地方,遥望着比这儿还要高的远处山顶,好象是想望穿那些阻挡住自己视线的群山。
山那边是什么呀?总想去看看。听大人们说:山那边有火车、轮船,还有比百多个村寨还要大的城市。那城市里的楼房比村头的那棵古树还要高许多。城市里的夜晚各种各样颜色的灯光和白天一样地亮。城里的人们都穿着好看的衣服,他们不用放牛,不用砍柴,也不用下地干活儿,他们都在宽敞的工厂里干活儿,他们管“干活儿”叫“上班儿”。
因此,当有大人们要出山时总缠着大人们说:“带我去,我要去看看嘛。”
大人们说:“你好好地念书,就能去了。”
于是,我便成为村小学里最用功的孩子,那昏黄的桐油灯常常在我房间里一亮就是一整夜。
终于有一天,我背着行囊,走出了山里,来到了一座陌生的城市。
望着城里高楼林立,车来人往,我已辨别不出我来的方向。这就是我儿时梦里的城市。
许多年过去,我早已生活在这城市里。
城市生活虽然繁华而舒适,可那心的底层里却总藏着一份沉沉的牵挂,有时候这种思绪挥之不去,延延绵绵,魂牵梦绕。所以常常梦中回到儿时的山里。鸟儿快活地鸣叫在树林里,清风习习,流水淙淙,清澈见底的小溪游着自由的小鱼。月光下的场坝上,儿时放牛砍柴的小伙伴们无忧无虑的唱着儿歌:“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床做木匠……”
当与孩子说起山起的故事时,孩子常常问父亲:“那山里边到底有些什么呀?”
我能说什么呢?不同的成长环境产生的不同的感情,父辈的经历对她来说好陌生。我的这份乡情她能懂吗?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