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区,广州市市辖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老城区)东部,东到玉树尖峰岭,吉山狮山,前进深涌一带,与黄埔区相连;南到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从广州大道、杨箕、先烈东路、永福路、沿广深铁路方向达登峰,与越秀区相接;北到筲箕窝,与白云区和黄埔区相接,总面积96.3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69万(六普)。
天河区是广州市新城市中心区,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上,是广州市东进轴与南拓轴交汇点。辖内各种交通资源高度聚集,拥有地铁、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多层次城市交通体系,承担广九线的广州火车东站也坐落在此。广州市标志性建筑中信广场、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和广州大剧院、广东博物馆等重要文化设施均在区内。石牌-五山一带,集中着华南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全国六运会、九运会和2010年亚运会主赛场及开、闭幕式举办点都在此。
天河区早在新石器时期,已有人类居住活动。1957~2002年,在区东北部的飞鹅岭和龙洞村,都先后发掘和拾获新石器和陶器。吉山村发现有东汉时期的墓,沙河顶发现有西晋时期的墓葬。唐朝贞观年间龙洞村建有庙宇,南宋时期各村基本形成。村民的先祖都是从中原南迁而来。
建国前,辖区基本上属番禺县。建国后,辖区隶属曾多次变更。1973年10月至1985年5月建区前,辖区全部归属广州市郊区。
1985年5月24日,天河区从广州市郊区分出成立,成为广州市辖行政区。建区时,建置只有沙河街、五山街、员村街、车陂街以及沙河区镇(含同和乡、京溪乡)、东圃区镇。当时面积102.5平方公里,人口20.04万。
此后辖区范围曾多次调整。1987年9月,同和镇(由同和乡和京溪乡组成)划归广州市白云区管辖。1992年4月,杨箕村从东山区划归天河区;1994年3月,原代管的柯木塱和渔沙坦两村从市农工商联合总公司凤凰农工商公司划归天河区。1994年8月,沙东村二队自然村)又从东山区划归天河区。2000年9月,原属市新塘农工商公司的新塘、沐陂、凌塘、玉树4条行政村移交给天河区。
随着天河区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近郊乡村逐渐改设行政街。1991~2000年,先后成立8条新街。2000年底,天河区辖有沙河、五山、车陂、员村、石牌、登峰、天河南、林和、沙东、兴华、棠下、猎德、冼村、天园共14个行政街和沙河、东圃2个镇。[2] 土地资源
1991~2000年,天河区由于迅速城市化,耕地平均以每年1000多亩的速度锐减。从24907亩减至11291亩,减少了13616亩,减少54.66%。2000年除东北部外,靠近广州市老城区的地方已无耕地。
至2000年,天河区尚有地形坡度大于25度难于利用的低山丘陵土地42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辖区东北部。
植物资源
2000年,天河区的山林面积按所有权属镇村部分约有3.7万亩,加上省市单位的林地,共计约有5万多亩。主要分布在北部、西北、东北和中部低山丘陵区。由天然林和人工林组成,包括用材林、防护林、特种林、经济林、竹林、疏林、灌木林等。辖区内自然植被主要有季风常绿阔叶林、针叶林、灌草丛等群落,共有马尾松、杉、柠檬桉、细叶桉、台湾相思、毛竹、苦楝、芒箕等30多个科、50多个属、100多个种。1991年后,由于城市化,森林覆盖面积从1990年的26.2%减到2000年的23%。
1991~2000年,天河区重视建设村镇公园。植物覆盖面积逐步增加。2000年,天河区建成区面积7230公顷,绿地面积2007公顷,绿地率达27.76%,人均公共绿地20.92平方米。
水资源
天河区地表水资源有沙河涌、猎德涌、员村涌、潭村涌、程界涌、棠下涌、车陂涌、深涌等8条主要河涌,总长69.43公里。另外还有近20条支涌、小涌,共长16公里。此外,天河区位于珠江北岸,有江岸线11公里;有耙齿沥水库、龙洞水库、新塘水库和麓湖、天河公园中心湖等。1991年至今,因城市建设,河涌和水库面积不断缩小。天河区地下主要集中在区东北部。其中1991年前已开发的有珠村矿泉水、龙眼洞矿泉水、凤凰山矿泉水。珠村矿泉水水源位于东圃镇珠村东北约0.5公里。1998年6月,通过国家部级鉴定为含锌矿泉水,水量为144~207立方米/天。龙眼洞矿泉水水源位于沙河镇龙眼洞村洞旗峰南坡山腰,水量为82~156立方米/天,水温22.5℃。1991年5月,洞旗峰矿泉水厂投资100万元开发生产“洞旗峰牌”矿泉水。凤凰山矿泉水源位于沙河镇渔沙坦乡以北凤凰山。1990年,建有凤凰山矿泉水厂,生产“凤凰山牌”矿泉水。以上三处水源至2000年仍在生产矿泉水。1997年起,柯木塱村长寿村地下纯净水得到大量开发。1996年11月,发现从龙眼洞到太和帽峰山一带约200平方公里的地下有大量水源,水质为偏硅型,低钠、低矿化度,口感好,日开采量可达9099立方米。此外,从天河北路到瘦狗岭一带地下有温泉水源,水温达36℃,有丰富的偏硅酸、氟、铁等微量元素,有一定的医疗作用。至2000年,尚未开发的还有位于沙河禺东西路军体院一带的矿泉水源。
此外,珠村、吉山、新塘、渔沙坦一带丘陵台地还有一些百年井泉。
矿物资源
1、高岭土:俗称瓷土,白色,质软有滑感,具有吸水、可塑、耐火等特征,是重要的陶瓷原料和耐火材料。高岭土分布在瘦狗岭西南面,60年代起建有广州建筑陶瓷厂。
2、铋、钨:分布于龙眼洞南社水冲岭、白虎窿、深窿、大窝、崩岗等处。1956年国家在此开办有色金属矿物采矿场,开采矿石。60年代初关闭。
3、铝:分布于马坑园村东侧,表土层一米以下的土壤是一种黑白混合泥,因其含铝量高达23~38%,被称为铝质泥。储量不详。1972年开采,加工成泥粉,出售给车陂水厂和郊区铝厂,至1986年数量已超过15000吨。水厂用于沉淀水中的杂质;铝厂则用于制造硫酸铝。1986年因开采成本过高而停产。
4、河沙:1991年前,尚有沙河涌等河涌上游的河沙可采用为建筑材料。后来由于环境污染,河水变浊,可利用的河沙逐渐减少。至2000年已无河沙可采。
5、岩石:岩石资源以花岗石为主,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岑村火炉山和龙眼洞的洞旗峰一带。早在建国初的1951年,火炉山就有东升石矿场开始采石。至1991年,火炉山下有市东升石矿场、凌塘、新塘等石材场,洞旗峰下主要有市派安石矿场和龙眼洞石场,还有元岗、长湴等石材场,大小共44个石场。1993年11月,广东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广州天河龙洞派安采石场正式投产,采区面积13万平方米,总投资0.98亿港元,年产量100万立方米。1995年后,为保护生态环境,各石场陆续关闭。2000年派安采石场被广州市政府关闭。至2000年,尚余凤凰山、背坪、新世界等21个石场。
地下木材资源
长湴村往东至新塘、玉树村一带有地下林木。长湴,古时是沼泽地,因泥湴过膝得名。地下六七米深处有古河道和林木。60年代长湴村不少村民都曾从地下挖出过大树,其中一棵树干直径40多厘米。同时,在玉树村采掘深至2.5米时,也发现泥层中尚有大批未腐透的乔木。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