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歌剧雷剧

家乡区县: 湛江市雷州市

谈及雷州方言,有必要谈及雷剧。

【雷剧】原名雷州歌剧。源于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于雷州府海康县。其唱腔音乐、锣鼓音乐别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谣腔为主唱腔,后在原唱腔基础上创作出数十种新唱腔,按其体系可分为“高台”、“雷讴”。

雷剧属于广东三大剧种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已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中经过姑娘歌、劝世歌、大班歌、雷剧四个历史阶段。直至2013年为止,每年春节,雷州半岛地区都会举行姑娘歌比赛,上至政府官员,下至平民百姓都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其实,这是对本土语言热爱的一种表现。雷州文化在雷剧里头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其表达途径无非是通过简单,通俗易懂的雷州话。如《抓阉村长》这台戏里头,就有这样一段对白:月母光,月母圆,四嫜加布在庭边,月母,即月亮,加布即织布,庭边即院子,月亮亮晶晶,月亮圆滚滚,四姑娘在院子里织布。 在此,只是对雷州话方言中一小撮的举例,其实,我更愿意能够把雷州方言推广,而这将是怎样大的一项工程,我不得而知,《小解雷州话方言(一)》权当一种尝试吧。

民歌

汉代形成于今雷州市,流行于雷州半岛。是广东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国131个歌种之一。其格律严谨,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韵,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阳平声,第二句尾字则用阴平声。每句句首都可加两三个字,叫“歌垫”。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以及双关、重叠、连珠、倒装等10多种。歌唱形式有独唱、对唱等。民间男女老幼都会唱,遇事随口即唱,出口成歌。

乐曲

雷州的民间器乐曲始于明盛于清,流行于整个雷州半岛湛江地区。雷州音乐按演奏形式可分为:将军令,气氛热烈,气势磅礴;小牌,旋律流畅优美,轻松活泼;坐门楼,多用于庆典,乐手坐在门楼下(大门口)演奏;戏套,为雷州歌剧和黎戏[1](雷州木偶戏)的场间气氛音乐,也用于日常生活。

 

近几年,各个雷剧团创作演出了一批好戏。如《梅花庄》、 《梁红玉挂帅》、 《貂蝉》、(湛江市实验雷剧团);《红丝结》、《父子情仇》(雷州市雷剧团);《阿土的梦》、《和尚娶妻》(赤坎区雷剧团);还改编、整理、移值出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的大、小剧目,如《赵氏孤儿》、《状元桥》、《琥珀记》、《夫人令》、《宫墙柳》、《一把存忠剑》、《顺母桥畔雪沉冤》、《白梨香》、《活捉三郎》、《断桥》、《丰收时节》、《争家婆》、《三亲家》等。特别是湛江市实验雷剧团的《梅花庄》、 《梁红玉挂帅》、《貂蝉》、 《断桥》、《活捉三郎》、《争家婆》、《三亲家》长演不衰,这些剧目已成为该团的保留剧目。

雷剧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在广大雷剧工作者的不断努力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斐然,已发展为广东四大地方戏曲剧种(粤、潮、汉、雷)之一。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