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泰(128——169年),字林宗,东汉大原郡介休人(今山西介休)。家世贫贱,早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惨淡度日。长大成人后,母亲想让他去县衙中谋个差事,聊以改变往日的窘迫处境。但是,郭泰素有大志,岂愿与衙门的那些鄙猥小人为伍,遂未依母命,就读于成皋屈伯彦门下。
郭泰博学聪颖,敏个洞察世事。他深感东汉政权摇摇欲坠,宦官政治日趋黑暗,王朝大厦将倾,这种大局难以扭转。所以,性甘恬退,淡于仕途,视利禄如浮云。桓帝建和中,太常赵典举有道,郭泰坚辞;永兴间,司徒黄琼辟召,不就;友人劝其就召,乃婉言谢绝,矢志“优游卒岁”,淡泊终生。对那些劝他仕进和看重仕途的人常说:“我夜观天象,昼察人事,知道天已废,非人力所能支持。”名士清廉耿介的汝南太守范滂评价郭泰的为人是:“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同郡名士宋冲称其:“自汉元以来,未见其匹。”郭泰确实无愧斯言。
桓帝、灵帝之际,“党锢之祸”甚起,宦臣大肆陷害士人,朝野一派混乱,郭泰深感世道黑暗,遂闭门教授讲学,弟子数千之众。建宁二年( 169年),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汉灵帝被宦官挟持,下诏捕杀李膺、杜密等名士百余人,并陆续杀死、流徙、囚禁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抓捕者千余人。郭泰讲学于家乡,以平素“不为危言覆论”,得免于党祸,但他听到许多名士君子惨于枉死,异常悲痛。就在这年初春,悲愤交瘁的郭泰病卧家中,弥留之际且言“汉朝的天下恐怕不会多长了”。终年42岁。
郭泰生世虽短,影响颇大,海内名士威知,死讯传出,四方文人学士纷沓而至,为其送葬者竟达千余之众。志同道合者为其树碑立传,闻名海内的文学家兼书法家、大学士蔡邕亲撰铭文。事后蔡邕说:“我一生为人撰碑铭很多,而多有虚饰之辞,唯郭有道之碑铭,文副其实,我毫不愧色。”仅此一斑,足见世人对郭泰的敬仰之致。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