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名著改编影视作品向来容易遭人非议,而把砖块式的经典名著压缩到两小时不到,更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人尽皆知,不用在此啰嗦。而八十年代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版也已经成为了中国电视剧的经典之作,演职人员的敬业精神,认真态度,艺术造诣,无不令人羡慕钦佩。再想到最近的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风风雨雨,不禁令人感叹斯时不常,斯人不再。我们在通往所谓现代化的路上丢掉的,也许是最为执着而坚韧的纯真精神,并且一旦丢失,便再也找不回了。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李翰祥的《金玉良缘红楼梦》吧。
港人对于中国古典典籍,在我看来总是隔靴搔痒的,电影界尤甚。香港的娱乐精神的过于发达妨碍了对经典的沉静思想与考量。于是几乎所有经典在此都遭受了令人预想不到的**,《西游记》被捏造成了一只猴子与若干女子(女妖?)的爱情纠葛,《三国演义》被降低到了“什么都略懂一点,生活更多彩一些”的《读者》和美国卡耐基的水平上,其他的还有,《金瓶梅》咱们就别提了。《红楼梦》在大导演李翰祥手里也难逃荼毒厄运,最终还是被完美地变成了琼瑶式的煽情言情片的超级升级版。
李翰祥的荼毒招数是被人玩熟了的增减法。凡一百多万字的《红楼梦》被压缩成不到两个小时,缩水成分有多大,我们尽可以想象。不但情节大幅度遭到砍伐,就连许多重要的人物,诸如史湘云“原应叹息”等等,也被摄影师的镜头屏蔽在了大观园之外。就是有幸出现在荧幕上的人物也被大大简化,除了狄波拉饰演的雪雁有血有肉外,其他本来性格丰满的人物如晴雯袭人等全成了陪衬,连风流窈窕的蒋玉菡也抽象成了宝玉挨打的一个理由而已。所有这些删减修改,无非是为了突出宝玉黛玉宝钗三人的爱情纠葛,宝玉爱黛玉,黛玉也爱宝玉,偏偏有个不知趣的宝姐姐厕身其间,而贾府的掌权者又相信金玉良缘。这样,一个典型琼瑶式的爱情故事模式就顺理成章地建立了起来,并顺带给这段故事定了悲剧的调子。编剧要做的事情就是稍读红楼,再加点编故事的技巧,反正有《红楼梦》打底,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电影于是集中精力于宝黛二人的感情变化,兼及宝钗。宝黛初见,共读西厢,宝玉挨打,黛玉葬花,雪雁试情,及至“薛宝钗出闺成大礼”“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等等,一一呈现,节奏稍快,似有赶场之意,然不失前后相通的连贯性。然而原本人物丰富的心灵被浅化,贾宝玉对人生悲凉性的思考被“我天下万物无所求,只求与妹妹同生共死结同欢”的哭天抢地所代替,林黛玉的风华绝代被披头散发的狼狈苦相玷污,原著借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表达的“谁解其中味”的悲痛被一片陷在爱情中不能自拔的无聊情绪全面占领。宝黛二人成了只知自己有爱,别无他求的千古情种,生也为爱,死也为爱,爱情成了他们生活的中心,成了他们的一切。失去了爱也就等于失去了生命,所以黛玉没有活过宝玉宝钗的新婚之夜。爱情像洪水一样,淹没了一切。在李翰祥的红楼上,我们一览无余的,全是爱情的洪水。但是,因为有小说《红楼梦》的底子,李翰祥的红楼又有高出一般琼瑶剧的高明之处,俊男(?)靓女不用提,就是场景设置也是十分考究的,如果不跟曹雪芹替书中人填的诗词相比,电影中的唱词颇可一观。然而电却是越往后看就越失望,电影在把小说慢慢改编成纯粹的言情剧的同时,也失去了一开始的清新,最后就出现了黛玉临死前的泪流满面与憔悴不堪,还有宝玉知道黛玉死讯后两场神经质似的哭天抢地,断送了他们爱情的超然性,那种心与心在寒世的难得相知相暖再也无缘得见。导演最后让宝玉顺着小说的思路出了家,试图让电影的主题与小说的宏旨取得某种隐秘的联系,然而前无铺垫,此时宝玉经受永失吾爱和家破人散的双重灾难,虽然有可能看破红尘,然而终有轻率之意。远不如小说呼吸而领会到遍布华林的悲凉之雾的宝玉的看破更让人动容。电影中主题与内容的脱节在这一点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还有点废话没讲完。港片大多喧噪不已,这部也不例外,从头到尾,演员几乎都没有安静下来过,仿佛是在拍一部现代港产电视剧。就连宝黛共读西厢一段也充满着佻荡之气。张艾嘉式的黛玉伤感明显是装出来的,而相比之下,陈晓旭的黛玉之悲就是带着灵魂与血泪的休戚与共、两位一体。米雪浪费了,狄波拉倒是抢了张艾嘉的戏,三言两语让我们看到了雪雁的坚毅、果敢、情深义重!林青霞还是让她去扮东方不败去吧。最后一句废话,年轻真好!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