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县古称襄邑,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河南省东部,商丘西部,东与宁陵县相接,西连杞县,南连太康县,北临民权县,全县辖睢县产业集聚区及20个乡镇,总面积926平方公里。睢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有春秋时期宋襄公墓、唐代无忧寺塔、宋代圣寿寺塔、明代袁家山、清初汤斌祠等众多名胜古迹。 睢县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自秦朝置襄邑县以来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睢县境内有春秋时五霸之一的宋襄公墓、唐代无忧寺塔、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宋代圣寿寺塔、明代袁家山、清初汤斌祠和睢杞战役纪念馆等众多名胜古迹。自西汉以来,襄邑以其文化发达,丝织业极盛而闻名于天下。 先秦时期 周朝属宋国 战国属魏国 秦朝置襄邑 两汉三国时期 西汉置陈留郡 王莽改称襄平 东汉置陈留郡 三国时期称陈留国 东晋南北朝时期 东晋南北朝称陈留国 北魏属阳夏郡,东魏属梁郡 隋唐宋时期 隋朝初属宋郡,开皇十六年改属梁郡。唐高祖年间属杞州,唐太宗贞观年间又属宋州。五代时期襄邑县属开封府。 五代时期属开封府。 北宋襄邑升为拱州,并设保庆军节度,属京畿,下辖考城,太康,楚丘,宁陵,柘城五县。 金元时期 金朝改拱州保庆军为睢州,属南京路。 元朝改南京路为汴梁路,仍辖睢州。 明清至民国时期 明朝初,睢州属开封府,洪武十年降睢州为睢县,洪武十三年复升为睢州,为直隶州,下辖考城,柘城两县。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归德州升为归德府,睢州由直隶州降为散州,睢州所辖两县划归到归德府,清朝此建制保持不变。中华民国二年,由睢州降为睢县。 历史事件 睢州高许之变。南明弘光元年(1645)正月,明督师大学士史可法遣总兵高杰徇河南,次归德,闻定国已遣子纳款,招往会,不赴。杰乃与巡抚越其杰、巡按陈潜夫、睢阳道袁枢就定国睢州,定国不得已郊迎。其杰劝高杰勿入城,杰轻定国,不听。既入,许定国于故睢州兵部尚书袁可立府第藏书楼下大厅内宴杰,侑以歌妓美酒。杰酣,为定国刻行期,并微及遣子纳款事。定国益惧,中夜伏兵杀杰。总督张缙彦、巡按陈潜夫、监军李升从乱军中仅以单身走免,巡抚越其杰和参政袁枢已于乱前离睢赴南京。史可法闻讯顿足长叹:“中原事不可为矣!”。 正月十三日,杰部将攻定国屠城,焚掠袁尚书府,大司马子袁枢数年精心收藏的古书名画被焚毁遗失无算,并延及睢州方圆百里百姓,为明末大变。定国走考城(今河南民权县)北渡黄河,遂降清。 昔睢阳袁可立巡抚登莱督大兵防海,太康人许定国曾为其手下中军,多次蒙袁擢升提携,后累官河南总兵。后当袁司马故去十二年之际,许竟在其府第酿此大兵祸,乱象有不忍言者,并携兵投靠袁司马的对头后金,为人甚称不义也。 清郑廉《豫变纪略》:“袁园之祸,杰实自取。” 民国《河南通志·睢县采访稿》:“今睢县行政公署为清之洛学书院,然本明袁尚书可立故宅也。……至宅向南恰与南坡之袁家山脉络联贯,为尚书园宅范围中地无疑也。后楼下为明末许定国刺高杰处,楼上不设棚板,以作后来纪念焉。” “按许定国刺高杰处相传在今洛学书院后院藏书楼下,……当时其宅本袁尚书可立府第,不知何以为许贼占据。想闯贼破城,袁氏避乱外处空其宅,故许得宴饮行刺其中也。至今楼不设棚板以为纪念,此次睢之大乱杀掠之惨又甚于失城之时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