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宝鸡的天气风和日丽,天高云淡。午睡起来后想去外边散散步,就想着去宝鸡民俗博物馆看看,走着去也算锻炼了身体,加之,自己还未从北京旅游浓厚的思念中摆脱出来,便一个人独自前往了。
现在的宝鸡民俗博物馆在原来青铜器博物馆的位置,虽路过几次,可都没有进去过。这个地方也一直吸引着我,原因是,我在宝鸡工作生活了十几年,熟悉了这个城市,目睹了它的发展和变化,从心里喜欢这个城市,它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参观宝鸡民俗博物馆是免费不免票,我出示了身份证就领到了一张参观券。
简介中较为详细的介绍了宝鸡民俗博物馆的情况,文章也写得简短精彩,摘录于下:
宝鸡民俗博物馆位于公园南路,占地面积11671平方米,陈列面积3161平方米,馆藏民俗文物1249件(组)。其建筑为平台五鼎造型,是收集、陈列、研究宝鸡地域民俗文化于一体的专题博物馆。
民俗乃“人俗”,即“人道”,是地域内人们约定成俗的生活规则和人类历史文明的根脉。宝鸡民俗文化是黄河流域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深深打上了周秦文明的印痕,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宝鸡人恪守千年做人做事的规矩。在宝鸡这块沃土上,习以为常的生活习俗,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由于“熟视”而变得“无睹”。在现代文明之风的吹拂下,有些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而变成记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了解、重视这一地域性的民俗文化形态,传承、光大、弘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宝鸡民俗主要有五类:
(1)民艺类:包括民间说唱(西路秦腔、西府曲子、道情、江湖乱弹)、民间演艺(社火、舞龙、舞狮、秧歌、舞蹈)、民间戏曲(灯影、灯盏碗碗腔、木偶戏、皮影戏、大戏)、民间工艺(刺绣、编织、剪纸、泥塑、马勺脸谱、木板年画)等;
(2) 民节类:包括传统节日、传统庙会等;
(3)民生类:包括人生礼俗、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物质生产、市井商贸、行会行规等;
(4)民物类:包括服饰、器用、车乘、生产工具等;
(5)民文类:包括方言俚语、歌谣故事、风物传说等。
宝鸡民俗博物馆《宝鸡民俗》展览分为“西府人生”和“宝鸡风尚”两个部分。“西府人生”部分包括“人之初”、“婚嫁娶”、“福禄寿”等,全面展示宝鸡的人生礼俗。“宝鸡风尚”部分展示宝鸡人在生产、生活中祈福、求美、寻乐的心愿和独特的地域风尚。展览采用场景、实物、文字、图片、雕塑、版面视频等多种表现手法,展现了宝鸡绚丽多彩的民俗文化,追溯和记录了宝鸡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过程,全方位、多角度提炼出宝鸡民俗文化的特色,原汁原味的揭示了宝鸡民俗事像特征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我在博物馆看的很认真很仔细,有些民俗我还了解一些,还有一部分是我闻所未闻的,所以,我站在展板前一边看着一边还要琢磨着,记住它的渊源,回忆着有些民俗是不是在自己身边发生过?有些民俗自己对它一知半解,看了展览才恍然大悟。西府虽属关中地域,而它的民俗又不同于关中其他地方,具有它独特的地域性。现在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很多西府的农村人融入于都市中,随之也把农村老的一些民俗和生活习惯带入了城市,同时给都市的人们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文化元素。特别是在婚丧嫁娶这些人生中的大事方面,更加显现出不一样的处理方式,有的已被都市人接受,有的也被都市人效仿。
每个人在生活中总是要与人交流的,交流就要说话,西府人在说话时或者在叙述一件事情时,时不时的说出一些西府地区的专用词汇。在我刚接触到西府人是听到这些词汇总是一头雾水,时间长了才逐渐知道了他的涵义。比如:厕所,现代的文明词叫卫生间,西安人叫茅房,而西府人叫后院。就在博物馆东边有家叫“艳阳天民俗酒楼”的餐馆,就在卫生间的门口挂着“后院”的牌子。
看了这样的展览后,我为西府有着独树一帜的民俗奇葩深感自豪,为我能生活在这样一个民风淳朴的环境中而自悦,也为宝鸡有这样一个专题博物馆而高兴。让人们通过参观展览由了解宝鸡、熟悉宝鸡而变为热爱宝鸡。
我在参观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民俗频频拍照,直到工作人员开始清场了,我才恋恋不舍地走出了大门。回到家赶快把照片拷到电脑上,拍的真不少,一共200多张呢。这也算是我积累的文化知识吧。今天在文章里发一部分有特点的照片供博友们欣赏。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