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王小波

家乡区县: 达州市通川区

有点惭愧的说,《黄金时代》三部曲对我来说,当时是作为黄色读物来看的。16岁的男孩,血气正盛,看着王二和陈清扬翻云覆雨的故事当然爱不释手。同时心里又纳闷,这种书居然也能出版?这内容在我们新疆,应该是手抄本级别的了(我爹做过警察,所以我还真的见过传说中的黄色手抄本),北京真厉害。

大学开学没多久,一个院系的男生还有些陌生,大家都在尝试寻找合得来的朋友,但我学经济管理,个头不高,眼神不好,又从新疆来,没啥见识,所以一个多月里除了和同宿舍的同学比较熟悉,其他班级和院系的男生,都没什么交集。说实话,那时候很自卑,也很惶恐,知道自己有很多选择,就是不知道该怎么选。

记得那是一次宿舍检查卫生之前,一群男生自然要把自己的猪窝打扫干净,弄完了大家都跑屋子外面等,怕糟蹋了半日的工作成果。我们屋子有阳台,于是对门宿舍的同学打了个招呼,到我们阳台上坐一阵。我当时也在阳台上,正在翻阅《黄金时代》,那会我已经感觉到这书写的和手抄本不一样,写书的人脑袋里是有很多很新奇的东西,就是不知所以。到阳台的同学看到我手上的书,眼前一亮,和我聊上了。

“你也喜欢这书啊?这书很棒,特别有劲儿……”进来的这位同学也不管我听不听得懂,就和我开聊。典型的北京孩子,很热情,见多识广,我这个边疆土鳖只有不听点头的份儿。我好意思说我是因为把《黄金时代》当黄书买了顺手多拿了一本么?

可能是这哥们难得找到一个同好,说了半天意犹未尽,最后热情的邀请我,“我爸和王小波是同事,你想见他么?我可以带你去他们家玩,他老婆出国了,他现在就一个人在家,很好玩的一个人,我去过几次,挺聊得来。他还有不少作品没发表,可以去他家看看。我爸给我看过一些,很有劲头的文章,你绝对喜欢”

这同学名叫周涌,很聪明,也很傲气的一个男生,人大附中毕业,四年里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这段友情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的。他和我一起在足球场上和人打架,一起丢了学位,后来去了美利坚留学,那是另一个很长的故事。

于是,11月底的一个冬日(或者是12月?),我和他去了王小波家里,见到了当时在世的王小波。如果我当时知道这个机会有多难得,我一定要告诉他,去做一个体检,好好检查一下心脏。

王小波一个人在家,刚入冬,屋子里不算暖和。他穿着一件灰的有些发白的毛衣,有一部分下摆还被扎进了裤腰里,露出半截皮带,周涌指出了这一点,他有些不好意思,忙着拽出来。皮带扎的很紧,他说是因为自己腰椎间盘不好,扎紧了舒服点,然后招呼我们坐下,给倒水,一点没有因为我们两个孩子来而不耐烦。他脸色很不好,本来就皮肤黑,还有点奇怪的苍白,总之气色不对。后来周涌告诉我,因为李银河不会做饭,他自己经常瞎对付,要不就去食堂吃饭,因此气色不对。

在我看来,王小波的笑容很奇怪,他的照片也好,真人也罢,笑起来的时候,都有一种很痛苦的感觉,仿佛有种焦虑和无奈融化在里面。但他真的是在笑,在很乐观的生活,这真是一个韵味无穷的事实。欢乐和痛苦,表层和内里,就这么奇怪的统一在了他的身上。

开场白是谈他的书,到了这个地步,我没法装内行,老实说我看不懂,但我觉得他写的东西不一样。因为我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知青的生活很熟悉。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还有这种嘻嘻哈哈的事情,我想象不到。他对此很感兴趣,问了不少我在新疆的生活,比如农场如何,连队如何,地里主要种什么,羊是什么品种,摘棉花如何计算报酬,西红柿如何进厂,总之各种知青才熟悉的细节,这些我自然对答如流,而且谈的很开心。他感叹,新疆真是一个值得好好去观察和体验的地方,很多东西没有变。没有变可能是一件坏事,但是当周围都在变的时候,保持不变,也许反倒是一件好事了。有对照,可以知道怎么变才更好,因为不是所有的变化,都是变好。

关于新疆,我们聊了很多。后来,话题不知道怎么转到了电脑,当时我们宿舍的同学对此都感兴趣,后来97年就集资买了一台MX133芯片的电脑,当时算是很先进了。不过在王小波这里,他给我上了一课。他告诉我,一个汉字是两个字节,而英文字母则是一个,你要先有一个中文的系统环境,再学会使用汉字输入法,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中文人机对话,否则就只能去学代码了。那是96年,win95都还没怎么传入中国,用win3.2已经是先进了,我的计算机课还在学DOS呢。他熟练的在电脑上给我展示他的输入法,常用的DOS命令,他的文档文本,他的电子书。周涌对这个了解比较多,于是他和王小波聊得很开心,我就在边上听着。我真没想到,一个作家,居然对电脑懂这么多,就是现在,这也很少见。

一下午很快就这么过去,他说他不会做饭,要请我们一起去食堂吃,出门之际,我拿出带来的书,请他签名,他看看书,大笑说“这是盗版啊,我送你一本正版吧。”《黄金时代》他当时没有了,送了我一本特立独行的猪,签名是:送给新疆来的小朋友,王小波。这本书是胶订的,很不结实,四年的生涯中,我翻看过多次,最后散架成了一片片,不知散失在何方,现在想来,很是遗憾。

在食堂边的餐厅他请了我们,吃完之后,我们告辞,他说欢迎有空来玩,你的生活很有趣,值得写下来。我不知道他是想自己写下来,还是鼓励我写下来,现在想来,应该是后者。

然后,转过年,他就去世了,4月11日。

上周五是他的忌日,当夜香港电影金像奖颁奖,电影群里一干人等都在关注。我为了公司的事情跑了半日,很晚回家,也很累,这篇文章写了一半,写不动了,加上还有别的稿子没写,脑袋很乱,于是放下了。我在想,我们记得王小波这么多年,是为什么?

我有记忆以来,所读过的关于知青,关于那段岁月的书籍,风格固然不同的,但内里都比较凝重,比如《今夜有暴风雪》、《肖尔布拉克》、《大林莽》、《孽债》,唯一算是有不同的是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相对平和一些。电影也都是如此,多少都有伤痕文学的格调,比如《巴山夜雨》、《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而王小波的文字,真个是特立独行。除了对性的描写足够大胆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对苦难的态度,不是那种沉重、愤怒、质问,而是一种戏谑和荒诞的态度,带着笑容记述这一切,但让我们笑完之后更加心酸,让我们自己去反思,为啥会有这么荒唐的事实出现。这对于我来说,固然不是第一次见,比如卓别林的电影都是如此,但如此描写我身边生活的,却是第一个见到。

那天傍晚,分手时,王小波对我说,你的生活很有趣。当时我不懂,现在想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其实都很有趣,只是自己不知,要学会发现。能从枯燥、沉重的生活里找到有趣,这算是他教给我的。有趣这个词的含义,不在于有多让人眼花缭乱,而在于能从单调的事实中找到更多的可能,这样才不会拘于原地,而能走得更远。

这些年来,这么多人记住王小波,热爱他,怀念他,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字关注个体,关注自身,充满乐观,鼓励独立思考,还在于他告诉我,保持心里那点有趣的种子,是让人活下去的关键所在。彼时我还没有看过《肖申克的救赎》,不然一定会用关于“希望”的那段台词回答他。

那天下午的交谈中,王小波提到过《芙蓉镇》,很欣赏秦书田抱着大扫帚跳华尔兹的那段,说那是支持人度过荒唐年月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今,我活在帝都,房价高昂,交通糟烂,空气污浊,为了现实的蝇头小利奔忙。不过每天当我回到住处,看看我的书,看看儿子的照片,翻翻电影群里的对话,就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继续折腾下去的。也正是这些有趣,有活力,有思想,有追求的人,支持我走到今天。

王小波虽然已经故去17年,但他一直活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不曾被我们忘记。

鲁祯智(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