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电影,这个概念应该是从日本引进的,大岛渚的《青春残酷物语》某种程度上算是一个代表,却又是一个束缚,它凸显了青春片这个类型,却弄得后来一说青春片,不残酷,不失落,不纠结就不是青春片了一样。其实青春片并不自大岛渚那个时代开始,只是过去并没给出这么一个明确的类型概念而已。如果根据青春片所描述的年龄阶段来看,(由于时间限制,这里不提国外青春片,否则就没边了),仅以国产片为例,《孔雀》、《观音山》、《颐和园》、《致青春》是青春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十七岁单车》、《小武》、《站台》也是青春电影,《庐山恋》、《小街》、《枫》、《牧马人》、《海外赤子》也是青春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柳堡的故事》又何尝不是青春电影?而《马路天使》、《青春之歌》、《大路》这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作品,更是标准的青春片,而且一点不比现在的作品逊色,激昂冲动彷徨迷茫,到最后的奋起抗争,青春的元素一个不少,当时激励了很多人投身救国革命大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正如姜文的那首词:一代人来,一代人往,而太阳依旧升起。每一代人的青春,都值得后人尊敬。
所以说,青春片这个类型,一直都不少,而且内容也真是很多样,并不是一味的迷惘颓废灰暗不满,至少有一些不一样的颜色。而且,似乎越是时势艰难,青春片越是激昂热血,反倒是开始稳定和谐了,青春就多了一些迷惘的色彩。不过这也能理解,生死艰难的时候谁还反思那么多呢,鼓起勇气活下去再说,只有生活日渐安定才有那个能力反思。仓禀实而知礼节嘛,我爹他们当年每天4个窝头还要挖隧道修大桥的时候整天埋头检讨然后打眼放炮,狠斗私字一闪念啥的,后来能吃饱了才觉得当年真是为了能活下去而毫无尊严,但当时并不觉得。
扯远了,回到题主的问题,青春片是否一定要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因素,这个似乎不算是个定论。就“特定的时代背景因素”这个说法,很难有明确的定义。请问,什么是“不特定的时代背景”?时光流逝,世事无常,每天都不一样,可以说每天都是特定的。所以每年都是一个特定的时代,会有一个社会的集体记忆。这是必然的。恐怕题主想问的是:是不是青春片都要背靠时代才有青春片的特色?
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因为青春片的恒定主题就是讲述成长,成长意味着得到和失去,这是和时间息息相关的,而时间的流逝,必然有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这就是时代,青春必定要跨越一个时代。60后的时代记忆是红海洋,70后的集体记忆是广播操,80后的集体记忆是小霸王,90后的集体记忆是非典,姜文的电影洋溢着红色革命热情,贾樟柯的电影里总少不了脏乱的小城和录像厅,这些元素交织在我们每个人每一年的青春里,无论哪一段提出来,都刻骨铭心,因为那是你经历过,挥霍过,并且再也拿不回来的东西。那些时代的共同话题让我们对这些背景有足够多的渗透和联想,在时代洪流下,我们在看青春电影,回想的却是自己的故事。或许时代会变,但人都曾年轻过,越是渗入骨髓的东西,尽管有时代背景,却越是超越时代,就像《大话西游》能打动70后,也能打动80后,也能打动90后,因为那讲述的是我们自己挥霍和后悔的故事,你亲手砸掉了你最值得珍惜的东西,等你懂了,却只能垂头丧气的远去,不能停步,这就是青春啊。在这种挥霍和后悔的原因下,如今我们才那么怀旧,那么留恋青春,以及那些所谓的青春片,因为你在看电影的时候,看到的正是你自己。
所以,这个大时代的背景,是必须要的。不仅青春片如此,几乎大多数令人记忆深刻的电影都是这样,大时代才能凸显小人物,小人物就组成了大时代。个人的挣扎和无力,命运的交汇和捉弄,正因如此无奈,所以动人心魄。《霸王别姬》、《棋王》、《美丽人生》、《七武士》、《美国往事》,《银翼杀手》,莫不如是。青春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
每次说到青春电影这个话题,总有人不断和我说缺少好的国产青春电影,并且拿出一堆优秀的国外青春片来对比。好吧,且不少有些被拿出来说的青春片算不算的上优秀(比如美国派),就看看中国电影,这些年来优秀的电影有多少?在这样基数下,”优秀”的青春片少更是理所当然。一个普通的片子七审八剪,加上资金的限制,市场的口味,出来之后怕已经是惨不忍睹,何况说一个“好的青春片”。青春片有些元素是不可少的,比如热血、叛逆、求知、迷惘、失望,但还有些也是不能缺的,比如思索、坚强、清醒、前进。可惜要么是被所谓的青春片类型给束缚住,光顾着愤怒,没有清醒,要么是只有昂扬,没有压抑,没有反思,沦为主旋律式样的说教,少有完整的青春。这固然是中国电影自身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是观众的认知有偏差,不是《马州街残酷史》、《老男孩(筷子兄弟版》那样的青春片才是青春片,《士兵突击(电视剧)》、《甲方乙方》、《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片子是不是描绘了一种青春呢?说到这个,我倒是想起了米家山的《顽主》,葛优梁天张国立描述的是80年代末的青春典型,而冯小刚的《永失我爱》,则是90年代初的青春,我至今记得徐帆最后一头撞在玻璃门上,蜿蜒而下的一缕鲜红,那真是正宗的青春残酷。可有多少人看过这片子呢?都觉得冯小刚拍喜剧片,后来又“装逼”拍苦难片,只怕骂街的人很少知道他有这么牛逼的青春历史。是的,好的国产青春片,你没看过,但不等于没有。
另外,当很多人指责缺少好的青春片的时候,这帮人又可曾自己照过镜子,看看自己过得是怎样的青春呢?那些迷惘叛逆软弱虚荣,从下面开始长毛,贯穿到脑袋开始退毛,一直是中二状态,从未清醒过,成长过,就这样的人生,要求看到更多的优秀青春片,拜托多给人拍电影的一些题材好吧,不要都是一个模子好吧?正是太多很早就学会穿西装打领带人模狗样融入社会的人要看“好的青春片”,所以才有《中国合伙人》这种充满争议的作品出现。市场的口味啊各位,不就是想找个理由说当年是命运捉弄,机会不好,时代不济,所以自己才这么屌丝么?穿西装打领带美国上市才是青春的补偿啊,给自己的废物找个合适的理由,所以才那么多对口味的“青春残酷”片子要出来。请问那么多面临更残酷青春的人,比如崔永元、比如陈虻,为毛人家就在当年杀出了一条路?李阳为毛就蹲家里几年拍出了《李献计历险记》呢?别总是找客观,埋怨命运残酷,也多看看自己吧。
青春总是一样的,你向往,你努力,你得到,你失去。过程其实都差不多,结局也差不多(都TM老了,错过了那么多),再牛逼的人都有无尽的遗憾。但每个人的故事都是独特的,所以青春片拍不完,也总有人看。在我们这个十年能赶上别国三十年变化的地方,青春更是复杂,也有更多的题材可以拍,就看拍的人手艺如何,以及有没有足够的勇气。某种程度上说,后者更是证明电影人青春未完的最好凭据。今天刚和我一个朋友通过电话,得知我所认识的一个电影人李宵峰,为了拍他想要的一部青春电影《少女哪吒》,又已经快到当了房子的地步。虽然我知道在电影圈里这种举动并不少见,他在立项之初也预见到了这种局面,但还是为他的勇气所折服。什么是青春?这就是青春,为了自己的追求,不计代价,就是怕的尿了,也要上!敢拼,也输得起。诸位,你们还能这么打几次?还能这么打几年啊?有这样的人在,我觉得中国电影还能有更好的东西出来。
青春就是用来挥霍,用来冒险,用来追求理想的。我总对哀叹青春残酷的人说:什么是青春残酷,不是你的青年时代过得有多苦多累多郁闷多艰难,而是有一天你忽然发现青春已经离你远去,你再也迈不开向前的步子,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的时候,那才是真的残酷。
趁着荷尔蒙还够用,生活还能自理,该干嘛就干点嘛吧。别又等着将来说青春残酷。
注:提到的姜文的那首词,是他拍《太阳依旧升起》时填的《念奴娇》,我认为这个永远没有走出青春期的爷们,每一部片子,都是出色的青春片。这首词就是最好的证明。
《念奴娇》
云飞风起,莫非是五柳捎来消息?
一代人来,一代人去,太阳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将相,去得全无迹。
青山妩媚,残留几台剧。
而今我辈狂歌,不要装乖,不要吹牛逼。
敢驾闲云,捉野鹤,携武陵人吹笛。
我恋春光,春光诱我,诱我尝仙色。
风流如是,管它今夕何夕。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