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年的上海,一件说来颇为平淡的案子,被拍成为中国第一部电影长故事片,后更成为中国第一部禁片。其后90年,此案被数次演绎,直到现在。
--
1、
当然,颇为平淡,是因此案从发生开始到侦破,嫌疑人、作案手法、作案动机,都极为明确,并非「奇案」,没有一点悬疑的情节。
在洋行工作的白领阎瑞生,因为吃喝嫖赌,入不敷出,欠下大笔债务,于是借了辆车,伙同同事吴春芳一起,将妓女王莲英约出荒野,并趁机杀死抢夺财物。案发后,两人畏罪潜逃,被上海警方跨省抓捕归案,因情节极端恶劣,判处死刑,执行枪毙。
大约就是这样子。
--
2、
但是,这样一个案子,被拍成中国第一步长故事电影,只因为,除了案情本身没啥曲折外,整个案子,都称得上绝佳的「卖点」。
「阎瑞生」,不是一般小混混,而是外地来上海谋生之人,更是震旦大学大学毕业生,在上世纪20年代,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洋行工作,怎么说也算「成功人士」的代表。
「王莲英」,也不是一般妓女,更是当时上海「花国总理」。当时的上海,每隔一段时间会举行一次的妓女选美大赛,称为「花国换届大选」,大赛第一名担任「花国大总统」,「总理」位居第二,其下,各级官员大臣数百名,规模极大,还出过「写真集」等一系列周边产品。能在「花国」中留下名字,除了样貌,更要有权势的恩客捧场。
而这件事,更牵扯当时的巨商「朱葆三」之子朱老五,朱葆三当时刚刚退出政治舞台,一心慈善,为自己谋取身后名声。整个案子的作案工具和破案线索,车牌号1240的汽车,都是朱老五所提供。
--
3、
此案审理过程中,曾在上海全城引起轰动。
报纸上,连续几个月头版报道不断,还未判决,已经有数个版本的故事为阎瑞生定罪。
阎瑞生被枪毙当天,案情已经被排成当时流行的「文明戏」,在当时上海最大的剧院之一「笑舞台」演出,其后各大剧院纷纷山寨,而且场场卖座。
案件本身过程平淡无奇。但在被剧院一遍一遍演绎的过程中,本来作为主角的「花国总理」王莲英,慢慢的被确立为「再世阎罗王」形象的阎瑞生比了下去。
何为「再世阎罗王」?那些剧作者们,依靠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将阎瑞生描述成一个典型的「天生反社会」人格。
阎瑞生四岁那年,有个姓黄的孩子让他喝放了香灰的豆浆。他一声不吭,全都喝完。但他父亲生日那天,那个姓黄的孩子来他家吃面,他就将他事先抓到的一把苍蝇,捣烂了,拌入对方面中,导致那个孩子上吐下泻,整整一夜不得安宁。而且,阎瑞生从小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赌棍。13岁那年,他曾将母亲给他用来储蓄的十元大洋,连同他朝夕饲养的两只蟋蟀一起押在了蟋蟀盆边。不料,刚一交手,他的蟋蟀便落荒而逃,气得他当场就将两只蟋蟀一起捏死。
剧的名字,也从「莲英劫」、「莲英被难记」、「莲英告阴状」等等,变成了「枪毙阎瑞生」,最后,干脆就用「阎瑞生」三个字。
「阎瑞生」这个名字,连同这段情节,后来都被电影用去了。
--
4、
说来,这电影的诞生,本身也算是偶然。
最早要拍「阎瑞生」的几个人中,施彬元、邵鹏、徐欣夫、陈寿芝,是和「阎瑞生」一样的洋行职员,他们被电影爱好者顾肯夫和陆洁(中国第一本电影杂志《影戏杂志》编辑)说动,凑起钱来,成立了一家「中国影戏研究社」的机构。
几人皆不懂电影,于是他们将整个拍摄,委托给了「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来拍摄。
在1920年以前,上海电影院里放的,不是来自国外的故事片,就是中国人自己拍的「短片」,「商务印书馆影戏部」成立4年,一直以拍摄「新闻短片」为业,这也是第一次涉足「长故事片」。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