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之谜

家乡区县: 四川省西昌市

土城古城位于赣榆县原土城乡驻地的土城村,从赣榆县城西北走不到20公里就是原来的土城乡驻地,如今已经跟原来的徐山乡一起合并为塔山镇,镇驻地仍然设在土城。土城古城遗址坐落在镇驻地的东南角的土城村境内,离政府办公楼很近。下车后我们问:“要不要找个当地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不用了,对古城我太了解啦,光屁股的时候,我就在古城边上玩耍了!”镇党委张绪强秘书十分幽默,看得出他对古城有很深的感情。我们在他的引领下,开车不到5分钟就来到了一处绿树掩映的长方形的水塘边。水塘的对面是一个杨树掩映的大土丘,上面杂草丛生,好像还有豆类等村民种植的农作物葳蕤蔓延。要不是一个黄土夯就的断面上,至今还有清晰可见的绳纹、夯层提醒,人们决不会相信这就是汉代先民在这里留下的杰作。“这就是古城墙了,你们上前看看吧!”张秘书指了指眼前的大土堆。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城古城始筑于西汉时期,迄今大约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原来的城池内为棋盘街,共占地54亩,分南北四条街、东西四条街。南北东西各长800尺,墙外有6米宽的环城路,环城路以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设有吊桥。土城城墙顶宽4米,全是用当地的黄土层层夯实,靠外一面有砖垛,砖垛长2-3米,砖垛间隔在5米左右。据说当年城墙完好的时候,城内可以容纳72个村的村民入住。
面对这样浩大的工程,回望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他们究竟是靠什么样的神奇魔力夯筑的呢?文物考古专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据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土城古城的城墙断面上均有绳纹痕,且含石英较多,层次分明,夹眼清晰,夹眼间隔:上下90—100厘米、左右72—75厘米;夹眼直径12—15厘米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古城墙是当年先民用木板大力夯筑而成。问题也由此出来了,既然是黄土夯筑而成的,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遗址至今还岿然不塌?答案就出在先民对用土的选择上。南京博物馆的专家对土质检测后发现,这种沙壤土不仅黏性大,还相当透水,一旦夯实就像砖石一样坚固。
遥想当年,依山傍海、静卧丛林中的土城内商贾云集,市声嘈杂,淳朴的先民在这里过着原生态自给自足的生活,是何等惬意呀。也可能是某一天的早晨,或者某天的黄昏,先民们一觉醒来,战火已经烧到了自家门口。先民们未能幸免,古城同样也未能幸免。
当我们真正站到古城脚下,认真打量它时,全然见不到史书中记载的当年古城的雄伟壮观模样,眼前只有成排的杨树、老槐树,以及被绿树遮掩、碧草覆盖着的土城遗址。历史就是这样无情,繁华能瞬间湮灭,不朽也能瞬间铸造。
土城遗址位于土城乡驻地土城村,是县内汉代三大古城之一,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考古就业者实地考核,土城古遗址的城墙是用土夯成的,两面用夹板,中央用绳连接一层层夯下去。目前留下的古城墙上,已经可以显露地看见当年系绳的绳眼,层与层之间的陈迹相当显然。从城界限汉墓群,出土了多量汉代青铜器、漆器和陶器,可见其时的土城必然很繁华。事实上
在还原炉的石英管内用氢气于650~680℃还原得到金属锗
现存的土城古城遗址分为两段,西南角与东边各有一段古城墙。
照例是车停在路边,我们步行沿着一条乡间大道往前,可见一段地势略高的农田,那略高的农田,其实已经在古城之中了。
我们登上那片地势略高的田时,其实便是站在了以前土城古城的城墙之上。远处,有农人在耕作,我们脚下的田垄上,尽是收回幼苗的花生。展目向古南远看,可见一截单独的土丘直立在平原上,那便是土城古城西南角仅剩的一段城墙了。这时夕照将落未落,一抹洁净的余辉从土丘之后掩映过去,土丘便仿若隐匿在一层薄薄的暮蔼之中。
我们步向古城,好象走进一段数千年前的光阴。
土城古城遗址的西南段,是一截古城墙的拐角,经过岁月沧桑,拐角已经没有了棱角。但当我们伫立在城墙之下,依然可以显露地看见城墙显露的层次以及遍及其上的圆形凹痕。
看着土城遗址,确实不能把它和以前的繁华相干起来。据记载:“土城城内为棋盘街,共占地54亩,南北四条街,东西也是四条街。南北东西各长800公尺,墙外有6米宽的环城路,环城路以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设有吊桥。土城城墙顶宽4米,靠外一面有砖垛,砖垛长2-3米,砖垛断绝5米”。听说,为了遁藏战乱,界限72个村的村民都能到城内暂住,于是,听说城内共有72眼水井。
土城内的地名也颇有讲求。城内西北角有一块地叫“小牢”,有块场合叫“大堂”,这说明其时土城并不是一个小村落,而是一个城池。城门沿是砖砌,门为拱形,城门属木质资料,用铁条箍成。每个城门洞里有一门铁铸的大土炮,装火药和碎犁铧铁片,以敷衍攻城之敌。
记载中以前的繁华若梦,已俱付东流之水。唯剩下这一方土丘,还在寂寞地单独直立。

suemey(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