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城古城位于赣榆县原土城乡驻地的土城村,从赣榆县城西北走不到20公里就是原来的土城乡驻地,如今已经跟原来的徐山乡一起合并为塔山镇,镇驻地仍然设在土城。土城古城遗址坐落在镇驻地的东南角的土城村境内,离政府办公楼很近。下车后我们问:“要不要找个当地老人,给我们介绍一下?”“不用了,对古城我太了解啦,光屁股的时候,我就在古城边上玩耍了!”镇党委张绪强秘书十分幽默,看得出他对古城有很深的感情。我们在他的引领下,开车不到5分钟就来到了一处绿树掩映的长方形的水塘边。水塘的对面是一个杨树掩映的大土丘,上面杂草丛生,好像还有豆类等村民种植的农作物葳蕤蔓延。要不是一个黄土夯就的断面上,至今还有清晰可见的绳纹、夯层提醒,人们决不会相信这就是汉代先民在这里留下的杰作。“这就是古城墙了,你们上前看看吧!”张秘书指了指眼前的大土堆。
据有关史料记载,土城古城始筑于西汉时期,迄今大约已经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原来的城池内为棋盘街,共占地54亩,分南北四条街、东西四条街。南北东西各长800尺,墙外有6米宽的环城路,环城路以外有近4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上还设有吊桥。土城城墙顶宽4米,全是用当地的黄土层层夯实,靠外一面有砖垛,砖垛长2-3米,砖垛间隔在5米左右。据说当年城墙完好的时候,城内可以容纳72个村的村民入住。
面对这样浩大的工程,回望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民,他们究竟是靠什么样的神奇魔力夯筑的呢?文物考古专家为我们揭开了谜底。据市博物馆专家考证,土城古城的城墙断面上均有绳纹痕,且含石英较多,层次分明,夹眼清晰,夹眼间隔:上下90—100厘米、左右72—75厘米;夹眼直径12—15厘米左右。由此可以推断,古城墙是当年先民用木板大力夯筑而成。问题也由此出来了,既然是黄土夯筑而成的,为什么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剥蚀,遗址至今还岿然不塌?答案就出在先民对用土的选择上。南京博物馆的专家对土质检测后发现,这种沙壤土不仅黏性大,还相当透水,一旦夯实就像砖石一样坚固。
遥想当年,依山傍海、静卧丛林中的土城内商贾云集,市声嘈杂,淳朴的先民在这里过着原生态自给自足的生活,是何等惬意呀。也可能是某一天的早晨,或者某天的黄昏,先民们一觉醒来,战火已经烧到了自家门口。先民们未能幸免,古城同样也未能幸免。
当我们真正站到古城脚下,认真打量它时,全然见不到史书中记载的当年古城的雄伟壮观模样,眼前只有成排的杨树、老槐树,以及被绿树遮掩、碧草覆盖着的土城遗址。历史就是这样无情,繁华能瞬间湮灭,不朽也能瞬间铸造。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