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岩县名由来,查考北宋《太平寰宇记》、南宋《嘉定赤城志》与历代《黄岩县志》,均援引南朝《临海记》所载:东汉末,中国道教名人“西城真人”王远(字方平)隐居之山顶(即今县西50公里圣堂乡萌菜垟村后)有黄石,故命名黄岩山(仙石山)与黄岩县。三面壁立“仙石”仍在。
黄岩故地,夏、商、西周为东瓯地。
春秋战国先属越,后属楚。
秦时属闽中郡。
汉初为闽越地,孝惠三年(前192),重立东海(东瓯)王国,大唐岭南麓西周徐偃王城故址,为王国都城之一。
建元三年(前138),闽越兵围东瓯,汉武移民虚地。建元六年(前135),为东越王封地。
元鼎六年(前111)秋,东越王余善反,次年汉武帝灭东越,令民内徙,东瓯国除。后遗民渐出。
始元二年(前85),置会稽郡回浦县。属之。
建武六年(30),撤回浦县,并入鄞县,属鄞县回浦乡。
章和元年(87),原回浦县境置章安县。属之。
永和三年(138),析章安东瓯乡置永宁县,黄岩属之。
三国吴太元二年(252),析章安、永宁置临海县,黄岩从属。
太平二年(257),分会稽东部置临海郡。直至两晋,南朝,黄岩均属之。
隋开皇九年(589),废临海郡,属处州。大业初改属永嘉郡。
唐上元二年(675),析临海县南置永宁县。
唐天授元年(690),改名黄岩县,属江南道台州。
天宝元年(742)台州改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为台州,属浙江东道。
大历十四年(779),废浙江东道,改属浙江西道。
贞元三年(787)复属浙江东道。
光启三年(887)台州改德化军。五代十国属吴越国台州。北宋属两浙路台州,南宋属两浙东路台州。
元代属江浙行省浙东道台州总管府。
元贞元年(1295),以户登5万,升为州,下不领县。
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属浙江布政使司台州府,后属宁绍台道台州府。
清代,属浙江省宁绍台道台州府。
黄岩县
黄岩县
民国元年(1912)1月,撤道废府,县直属省。
3年6月置道,属会稽道。
16年废道,县直属省。
21年属第六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第四行政督察区。
25年,改称第七行政督察区。
37年4月,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同年7月,改称第六行政督察区。
38年4月,黄乐县人民政府成立。6月,撤黄乐县,成立黄岩县人民政府,属台州专署
1954年6月,撤台州专署,属温州专署。
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署,黄岩归属。
1958年12月,再撤台州专署,又属温州专署。
1962年5月,再置台州专署,黄岩归属。
1978年10月,专署改称台州地区行政公署。
1989年11月,撤黄岩县设黄岩市。
1994年12月,黄岩撤市设区(县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