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子长(1897—1935),原名世元,曾改名德元,号浩如,化名冬阳,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人。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1934年任陕北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红26军42师政治委员,1935年任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委员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人,指挥部队粉碎了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的“围剿”,谢子长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1935年2月21日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在瓦窑堡修建了子长烈士陵园 ,并举行了隆重的公葬仪式。
谢子长出生于1897年,他和刘志丹一起创建了西北革命根据地,是陕北红军和苏区主要创建人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谢子长不仅自己献身于革命,还教育和带动全家投身革命,成为一个革命的家庭。他家中先后有11人参加革命,在1932年至1936年短短的3年多时间里,就有8人为革命英勇献身。 尽管身居高职,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前往一线指挥作战。在长期征战中,多次负伤。在一次战斗中胸部中弹,因伤情恶化,1935年2月21日在安定县灯盏湾逝世,同年,中共西北工作委员会决定将谢子长出生的安定县改名为子长县。这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烈士命名的县名之一。
谢子长将军牺牲后,毛泽东主席先后数次为他题词,称赞他是“民族英雄”、“虽死犹荣”,并亲笔为子长墓撰写了碑文。
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为了纪念谢子长烈士,邓小平为谢子长陵园题写“子长陵”。1989年,谢子长陵园列入全国革命烈士纪念建筑物重点保护单位。
为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的到来,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瓦窑堡小学在谢子长陵前举行了“谢子长爷爷永远在我心中”庆“六一”大型综合活动。活动分为“烈士纪念碑前的献花”、“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革命歌曲大合唱”、“近距离感受谢子长爷爷的故事”等十个板块。
全校1700多名师生及部分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活动,整个活动生动活泼。同学们或唱或跳,或讲或听,或书或画,以不同的形式感受“六一”所带给我们不同的欢乐。
陵园坐落在(陕北)延安子长县瓦窑堡东北部的走马梁山脚下。陵园四周环绕着白色的砖砌围墙,占地10o0多平方米。
20多米宽的铁栅栏大门上,镶着象征革命的红五星和镰刀斧头。门顶横立着“谢子长烈士纪念馆”8个鲜亮的大字。大门两侧,有砖雕蓝底黄字对联:全心全意树立革命旗帜,矢忠智勇堪称人民英雄。 “革命烈士纪念塔”在门内,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镶十块青色碑石。塔顶是虎殿式建筑,精巧秀美。塔顶和塔身之间有几何图纹,洁净朴素。塔后是宽敞的院子,院中有笔直的砖道。砖道两侧是陈列室。
陈列室后边,松柏成林,百花放香,雅静肃穆。再向后,有7米高的台子。陵园的主要部分——纪念堂和灵墓,就建在高台上。
纪念堂碧瓦红柱,古色古香,内立4块碑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给谢子长烈士的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等。
谢子长墓在纪念堂后边。灵堂高大,棺木上覆盖着红色棉被,灵堂挂有谢子长画像。
谢子长有一个模范的革命家庭;父亲谢彪鹏出钱出物支持儿孙们参加革命活动。大哥谢德惠,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安定县地下党负责人之一。谢子长牺牲后,为避免敌人下毒手,他带全家进居外边,后因患病无钱医治而死。二哥谢占元,被敌人押进监狱进行严刑拷打,最后惨遭杀害。二侄儿谢福成,在甘泉县下寺湾战斗中英勇牺牲。三侄儿谢绍安,在榆林鱼河堡通过敌人封锁线时阵亡。全家先后有9人被敌人迫害致死(其中有5名共产党员)。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