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笔题书
傅山先生是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他的作品留传后世很多,并且多在民间无序留传而不秩失,说明傅山先生书法艺术水平之高深受后世人们的推崇。关于傅山先生书画传说也流传很多、流传很广,近乎神奇。传说有一年,太原城新修城门,高大雄伟,甚是可观。门修好了,门额当然要题字。由谁来题,不用说论名论艺首举傅山先生。傅山既是太原人又是知府的好友,义不容辞,慨然答应。到题字那天,城门前早已搭好高高的云架,傅山先生登上高架,用五尺长把的大扫帚代笔挥毫,一点一画,雄健沉稳,气势磅礴。高架之下来看先生题书的人,一片喝彩。写完之后,先生搁“笔”下得架来,举目端祥,也觉满意。此时,看客中却有一人发现,先生所题“太原府”三字,少了一点,写成了“大原府”,人们顿时哗然。知府也过来客气,请先生再登高架。先生不慌不忙,微微一笑,并不登高。复又操起扫帚,拧去把柄,只留“笔头”,饱蘸朱漆,然后丹田用气,两臂用力,“嗖”的一声,将扫帚抛向空中,看客们只见一道红光飞起直扑城门洞顶,说时迟那时快,不偏不倚,正点在“大”字腿下,形如桃花瓣,势如坠空石,成一“太”字,妙似天成,毫无补笔痕迹。后太原知府命人依样凿刻,经几百年无损。
据说,直至太原解放后拆毁城墙城门始不得存,许多年长之人还记得傅山先生所题“太原府”三字,均赞不绝口。[2]
傅山与炕围画
炕围子,准确地说,应该叫炕围画,包头地区叫它炕围子。
炕围子,就是在沿着靠炕的墙上画的各式图案,高度大约在二尺到三尺左右。图案有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亭台楼阁,山水湖泊等等。根据个人喜好,请画匠绘制,着色以大红大绿为主,色彩明丽单纯,俗艳中透出对生活热烈的爱。在地处干旱寒冷地区的人们来说,不管多么恶劣的自然环境,不管任何季节,即使在冰天雪地的隆冬,回到家坐在炕上,周边美景围绕,怡人的景色放松着人们的心情,使人们心情得到愉悦。
在晋、陕、冀北部与内蒙接壤的地方,也就是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交汇相融的区域,在人们的居住地,不论城镇或乡村,炕围画做为一种传统的室内装饰,一直倍受当地人的喜爱。多少年来,谁家起盖新居后,画一盘自己中意图案的炕围子,就成了新居搬入前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当人们再啧啧称赞炕围画的精美漂亮时,也是主人脸上洋溢出自豪与荣光的时刻。
相传,炕围画的缘起与清初思想家、书画家傅山有关。傅山,山西阳曲人,明朝灭亡后,与黄宗羲、顾炎武联络反清复明事业,以其高尚的人格和深博的学问赢得了人们的拥戴,人称傅青主。后因反清复明活动,遭到清政府迫害,家人离散,各自逃命。其女儿一家逃至塞外土默川,在萨拉齐东十五华里处的西老藏营村隐姓埋名落户。清初的土默川,恳禁未开,天苍苍,野茫茫,草原自然生态,人烟稀少,生活物品短缺,外来人口生存极为不易。夏季还好,秋季一到百草枯萎,一派肃杀景象,冰天雪地接踵而来,生活的困顿与自然环境的恶劣一起强加在他们身上。此时傅山正在南方组织反清复明活动,听到女儿的生存境遇后,从几千里之外赶来探望女儿。时值冬季,塞外荒寒的景色和女儿憔悴的面容,让傅山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临行日期渐近,分别在即,怎样才能减轻女儿思念亲人、思念家乡之苦呢?傅山想到了绘画,他决定在女儿住所的炕围周边绘上家乡的山川风貌,珍禽百花,使女儿面对这些景色就像面对家乡山川景色,用画面来慰藉女儿愁苦的心灵。于是傅山提笔作画,在炕围边墙上绘就湖泊绿荫,鲜花鸣禽,湖光山色,一片内地风光。远离家乡的女儿看到眼前绘就的熟悉的家乡景物,心情不禁释然。
傅山走后,女儿一家一直生活在这里,因为有了父亲在炕周边上的绘画,他们的精神有了慰藉,生活也比以前有了几许快乐。据说傅山画的鸟在黎明时会在花丛间飞跃鸣啼,绘的花在拂面的风中会摇摆。周围人们听说后纷纷来观看,无不称赞。有人就叫别的画工照着傅山女儿家炕围画的样式在自己家绘制,果然满屋生辉。后来人们纷纷效仿,炕围画这一形式不胫而走,传播范围越来越广。炕围画在各地都有留传,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美的享受。
炕围画的发源地在土右旗西老藏营村。做为萨拉齐早期一代移民的后裔,我的姥爷若在世也有一百二十多岁了,他言之凿凿的讲述,我确信是有根据的。
当代绘画名家杨飞云,自幼生长在土默川,以古典油画闻名于世。其作品在国内艺术品拍卖市场倍受青睐,这也得益于他从小画炕围画打下的功底,郊区沙尔沁一带还留有当年杨云飞绘制的炕围画,被村民爱戴着,保留着。当他的画作名留海内时,我就会想到傅山创作的炕围画,炕围画孕育了名画家,这一清晰的艺术脉络,是傅山当初画炕围画不曾想到的吧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