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政策

家乡区县: 浙江义乌市

提及政府,就有个不得不提的重要故事和重要的人物!谢高华,浙江衢州人。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任中共义乌县委书记,是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创始人,1982年他领导的义乌县委作出了正式开放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决定并制定了“四个允许”的政策,首创了“兴商建市”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那是1980年8月,当时40岁的冯爱倩摇着拨浪鼓进城时,她所想的,只是为贫寒的家庭寻找一条生路。为了更快

义乌市

地赚钱,冯爱倩放下了手中的拨浪鼓,偷偷摸摸地在县城摆起了小摊。受冯爱倩的影响,义乌北门一带慢慢地聚集起20多个摆地摊的人。不过摆摊在当时并不被允许,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摆地摊的人多了起来,但被“围堵”的命运没有改变。冯爱倩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她要为自己讨个说法。1982年5月的一天,冯爱倩将当时的义乌县委书记谢高华堵在了县委门口,责问政府为什么不让老百姓摆地摊。谢高华将她请到了办公室。“你去摆小摊好了!我告诉有关部门不关掉你的地摊。”几番争论后,谢高华作出了一个决定。她记得,也正是在那一年,“鸡毛换糖”被工商部门所承认,而之前,这一直是受打击的投机倒把行为。冯爱倩幸运地成为义乌第一个取得“鸡毛换糖”许可证的小商贩,这也是义乌第一本个体商业营业执照。1982年9月5日,在经过大量的调查之后,义乌县委作出了一个当时被人认为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开放位于义乌湖清门的小商品市场。这成为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的雏形。从此义乌便走上了“兴商建市”的道路。人们所赞誉的“义乌模式”背后其实市场是义乌经济的命脉,也是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在推进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义乌市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市场资源和物流场站两大资源的调控权。从马路市场到中国小商品城成功上市,从市场规划到市场建设,从行业布局到市场管理,从市场硬件提升到市场功能提升等等,政府都会倾全力来组织、实施好,始终牢牢把握住对市场资源的调控权。同时,物流场站作为市场最重要的一个配套设施,他们始终坚持政府投资建设,然后以最低廉、最合理的价格租给货运公司经营的运作模式,努力保持低成本竞争优势。是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在牢牢把握着市场资源,最终形成“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有机地结合。

陶俊民(2014-11-2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