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夏邑县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主旋律,创新推行“六个一”服务机制,强力推进夏邑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成立一个指挥部,修筑服务发展“快车道”
企业“办证难”始终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瓶颈”。在办理行政审批等事项时,一些部门办证手续繁,办事效率低,更为严重的是少数办事人员素质较差,刁难设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发展。为此,产业集聚区的每个项目,对应成立一个由县级干部任指挥长,项目引资单位、有关职能部门抽调人员为成员的指挥部,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涉及的事项,做到“条件具备马上办,资料不全变通办,事情紧急加班办,难度较大领导办”,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
派驻一名特派员,构筑项目落户“隔离带”
企业引得来,关键还要留得住。为尽快保证企业用地,使企业早日建成投产,实行两个不接触,即项目征地企业不与群众接触,手续报批企业不与部门接触,确保产业集聚区每一个项目,协议鉴定1个月内交付净地,“四通一平”,具备建设条件。在企业建设期间,指挥部明确一名副科级干部作为项目首席特派员进驻企业,从项目鉴约、开工奠基、证照办理、施工环境等各个环节为企业全程服务、全程代办,一办到底。
组建一支联动队,铺设项目建设“安全网”
为解决企业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垄断工料等“老大难”问题,夏邑县优化办与公安110联合,组建一支经济110出警队,开展警、企、地共建活动,建立健全打击阻工闹事快速处置机制,加强对企业周边环境的常态监控,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坚持做到“四不放过”:对企业反映的情况没有调查清楚不放过;影响企业发展的不利因素不消除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打击处理不到位不放过。今年以来经济110出警30多次,为企业挽回损失200多万元。
严查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营造企业生产“宁静空间”
健全完善案件查办机制,加大案件查办力度,制止损害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违纪违规行为,斩断伸向企业的“黑手”,为企业营造“零干扰”生产经营环境。
在案件查处上做到“三快”。一是受理反应快,通过设立“经济110”举报电话、公布纪委书记手机号码和网上信箱、召开企业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举报网络,做到举报电话响,工作到现场;二是案件查处快,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实行特事特办,审理提前介入,24小时内处理到位;三是社会公布快,对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案件做到查处一起,媒体曝光一起。
在责任追究上做到“三严”。一是严格落实“一案三人”辞职、辞退制度,除对当事人处理外,还对负有责任的主管副职和单位“一把手”进行处理。二是严格落实违规人员换岗制度,不留隐患,凡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执法人员,一经查实,必须调整原工作岗位,避免“带病上岗”,净化执法队伍。三是严格落实违规资金退赔制度,职能部门违规执法的收费、罚款,全部退回企业和个人。今年以来,查处损害经济发展环境案件6起,党政纪处理违纪人员9人。
实施一项暖心工程,服务企业“全方位”
发挥政府部门服务作用,延伸服务内涵,在县直单位开展了“五比五看暖心工程”,即比服务意识、看服务态度,比服务质量、看工作效率,比服务水平、看办事质量,比执法规范、看社会效果,比服务效果、看企业评价。引导各级领导干部重心下移,主动深入企业基层一线,扑下身子、放下架子,主动上门走访服务,为企业解决融资、用地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
建立一套服务企业长效机制,筑牢发展“生命线”
出台了《夏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意见》、《夏邑县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十条禁令》、《夏邑县机关效能问责暂行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了以制度管人管事、机制激发活力、督查推动落实、奖罚体现公平的工作推进办法,建立服务企业长效机制。一是发放“外商绿卡”。对产业集聚区投资3000万元以上企业颁发“绿卡”、“重点服务企业牌”和“车辆特别通行证”,审批等事项办理“畅通无阻”、道路交通“一路绿灯”。二是在产业集聚区企业中选择15家企业建立环境建设监测点,及时发现、掌握和制止损害企业利益行为。县优化办根据监督点企业反映,及时查处了县劳动局违规收费案件,对当事人、监察队长、分管副局长进行了严肃处理。
优良的投资环境带动了“投资热”,掀起了“创业潮”。目前,夏邑县产业集聚区在建工业项目46家,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特别是纺织服装产业,被命名为“河南省服装产业基地”和“河南省知名纺织产业集聚区” 。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