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焦裕禄——丰县渠立强(一)

家乡区县: 徐州市丰县

在徐州丰县这片热土上,有一位普通而执着的技术干部,他24年扎根大地,在土壤肥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农业建设推广领域勤奋耕耘,硕果累累,先后获得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感动农民十佳农技推广人物等多项荣誉。他就是当代焦裕禄——渠立强。
渠立强,男,汉族,1964年出生,江苏丰县人,1988年7月江苏农学院毕业,1997年6月入党。1973年9月至1978年7月在丰县张五楼乡渠集小学就读,1978年9月至1981年7月在丰县张五楼乡刘老家联中就读初中,1981年9月至1984年7月在丰县华山中学就读高中,1984年9月至1988年7月在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就读,1988年7月至1989年6月在丰县棉花原种场任农业技术员,1989年6月至1994年9月在丰县农业局任助理农艺师,1994年9月至2000年9月在丰县农业局任农艺师、土肥站副站长,2000年9月至今在丰县农业委员会任高级农艺师,土肥站站长。
渠立强1964年出生在丰县凤城镇渠集村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1984年,渠立强参加高考,成绩名列全校前茅。填报志愿时,一向不爱说话的父亲问他报啥学校。他想了想,郑重地说:“咱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现在农民生活还这么苦,农业生产条件也很落后,我想报考农校,为咱农民做点事、出把力。”父母亲知道孩子的性格,也理解他的心,默默地点了点头。这年秋季,渠立强跨进了江苏农学院的大门,成为农学系的一名学生,圆了大学梦,也开始了他的人生新起点。
大学毕业后,渠立强回到家乡做了一名农技推广员。1989年,丰县被定为省级沙碱土壤改良实验区,实验区主要在梁寨镇。当时,专业技术人员少,渠立强从丰县棉花原种场调入丰县农林局土肥站后,就承担着观察实验区100多个试验小区各种作物生产情况的重任。由于在大学里学的是农学,为适应新的工作,他白天在农田里劳动,晚上就点蜡烛学习。当时梁寨镇的100多个试验小区,种植了不同的农作物,在梁寨镇实验区的3年里,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只要是观察记录农作物田间长势的时间,渠立强就会出现在试验田里。熟悉的农民亲切地称他“渠专家”。1991年,丰县沙碱改良实验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
渠立强承担着国家和省市县许多科研项目,工作繁忙,但只要农民兄弟有求,他就放弃休息有求必应。
他对土地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情,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扎根基层,服务农民是天职。我要让每一滴汗水滋润脚下的土地,让每一股鲜血为老百姓涌流。”
2006年8月的一天上午,酷暑难耐。县农林局土肥站办公室进来几位神情焦急的农民,见到渠立强,就立即围向前一把拉住他的手:“渠站长,你快到俺那里看看吧,不知道咋回事,俺种的大蒜、洋葱都成片的死苗,是不是地里有啥,你能不能到俺那儿去化验化验?”
原来,这几位是顺河镇张口村的村民。从2004年开始,他们种植的大蒜、洋葱断断续续地死苗,到了2006年,发展到大面积死苗,眼看着一年的辛苦只收获到很少的产量,张口村的村民愁眉不展。他们听说县农林局土肥站的渠立强站长正和专家们一起搞测土配方施肥,便急忙赶到土肥站找渠站长排忧解难。
村民焦急的目光,让渠立强顾不得天气的的炎热,喊上同事便赶到了张口村。
土壤采集涉及勘察、选点、定位、钻土、取样、缩分、装袋、记载等多个环节,按平均每10亩采一个土样的密度,300多亩土壤的取样对正常人来说都是一件繁重的体力活,更何况渠立强是术后初愈,体力明显不支的他硬是咬牙坚持。他深一脚浅一脚地紧紧跟在同事们身后,豆大的汗珠不住地从鬓角滑落……一同前去的同事看他脸色发白,劝他休息一下,他只是摇摇头。两个多小时过去,30多个土样采集结束时,渠立强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一上车,精疲力尽的渠立强立刻瘫坐在座位上……
一回到土肥站化验室,渠立强就与同事开始处理土样并分析化验,最终找到了“病根”,渠立强开出了“对症”的施肥配方。张口村的死苗现象得到了基本控制,大蒜、洋葱喜获丰收,平均亩增产15%,有些农户鲜蒜单产超4000斤,比前些年翻了近一番,而且每亩还节约肥本50多元。从此,渠立强便成了张口村最受欢迎的客人。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ljmwq 

我的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su/xvzhou_fengxian.html 

进享自由(2014-04-22)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