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丘名人传(一)
周兴嗣(公元469—521年),字思纂,南朝陈郡项(今河南省沈丘县槐店镇西赵古台村)人。沈丘自秦至隋一直称项县。南朝时,项县治所在今槐店镇西郊赵古台。当时槐店称槐坊店,赵古台称赵台,“古”字为后人所加。周兴嗣出身世家,是西汉太子太傅周堪的后代。他的曾祖父周凝曾任晋西府参军、宜都太守等职。周兴嗣祖居赵台,西晋“永嘉之乱”后,迁移到江南姑熟(今安徽当涂市)。笔者认为,应该是南朝宋时公元五世纪80年代初,周兴嗣十多岁时。也就是说,周兴嗣生在赵台,并在赵台度过了少年时期。周兴嗣虽然在十多岁时离开了赵台,但他对家乡赵台还是很有感情的。在他流传下来的诗中,曾提到赵台。例如《答吴均诗》开头两句:“明灯照暗室,边韶对赵台。”边,边境,边塞。韶,舜乐名,这里是指诗歌。周兴嗣从十三岁开始离开家乡赵台,只身到齐的京师建康(今南京)游学十余载。在此期间,他博览群书,通晓古今,常与江南名士唱和,以其文采飞扬,“才学迈进”而名重一时。 隆昌年(494年),周兴嗣受齐侍中吴兴太守推荐任桂阳郡丞。502年,萧衍代齐建梁,聘用周兴嗣任“安成王国”侍郎,后升为员外散骑侍郎。梁天监九年(510年),任新安郡丞。任满后,重任员外散骑侍郎,协助编撰国史。十二年(512年),升任给事中,继续为皇帝撰写文稿。当年,梁武帝为教育子辈,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他就召周兴嗣嘱道:“聊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苦思冥想了一个夜晚,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全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后来就成了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宋明以后直至清末,《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一起,构成了我国人民最基础的“三、百、千”启蒙读物。旧有打油诗云:“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此之谓也!不仅汉族用作儿童启蒙教材,一些兄弟民族也使用,甚至传到了日本。同时,《千字文》在中国文化史上也有独特地位,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