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品量小,集市贸易相对不发达。20世纪二三十年代,集市贸易放任自流,土豪劣绅欺行霸市,鸦片自由买卖,市场混乱。1940年清涧解放后,禁毒禁烟,平等交易,集市贸易兴旺。
1953年后,国家将粮、油划为一类物资,实行统购统销,收购任务完成前不准上市交易。“文革”10年间,市场管理也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集压集,限制流通;农民自己的农副产品,大多不能上市,一颗鸡蛋、一头小猪卖给谁,被当做姓社姓资的原则问题。因此商品奇缺,市场萧条,生产者、消费者怨声载道。1974年3月,经中共榆林地委批准,城关镇粮食市场开放。1980年,在改革大潮推动下,县政府决定恢复城关、折家坪和石嘴驿等11处旧集日,促进了流通,活跃了经济。仅城关、折家坪两个集镇,年成交额达156.22万元。辛家崖农贸市场建成后,每逢三、六、九集日,成交额为1.5万元。1980~1990年,全县集市贸易成交额共达9258.5万元。
远在原始社会,清涧境内就出现了商品交换。秦汉时期,半两、货布等9种货币广为流通。北宋时,青涧城主种世衡重视发展商业。清乾隆年间,本县红枣被“里民贩往山西、榆林、宁夏等地,计值在万金以外”(乾隆《清涧县续志·地理志》)。道光初,街头小卖,习以为常。“会看街道三日集,儿童争卖饭钱钱”。因生产落后,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群众商品意识同外地相比,还很淡薄。19世纪二三十年代,“商贾率多晋人,邑之人夥者甚寡,任其盘踞渔猎,坐致奇赢;土人不工心计,逐末非其长,袖手睥睨,莫能与之争利”(道光《清涧县志·地理志》)。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清末和民国初,县内私人字号和店铺逐渐发展起来。1933~1936年,国民党对清涧苏区实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商业几濒停滞。抗日战争初期,公有商业从无到有,个体商业发展较快。1940年本县解放后,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开展,商业企业日渐活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国营和供销商业居于主体地位,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左”的影响,1956年后排挤甚至取消私营商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营体制进行改革尝试,个体商业迅速发展,市场空前活跃;国营和供销商业面临挑战,亟待在改革中增强活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