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闻天在洛川会议上的报告
政治形势
第一,先看日本方面。为什么日本选择这时进攻中国,其主要原因看来有这样四点:(一)日本内部矛盾的尖锐化,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斗争都日趋激烈,内阁不断的改变,所以用对外侵略来解决它内部的矛盾;(二)中国出现和平统一局面,但是统一战线尚未完全成功,使得日本觉得要早点利用机会下手;(三)日德防共协定的支持与鼓励,日本向中国的进攻也正是德、意向西班牙第二次大规模进攻之时;(四)英国的让步,日本通过英日谈判使英国承认日本侵占地区已成事实,故英国态度对日本有着决定作用。
以上这四点就成为日本最有利的进攻时机,因此它决心发动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卢沟桥的挑衅以及平津占领只是大举进攻的开始。实际上它已进行全国的动员,同时在进攻中国问题上,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也已取得一致。所以它这次发动的进攻是比“九一八”更大规模的对我们全国性的侵略!
但目前它还以“和平协议”、“地方解决”作为它进攻的烟幕弹。这决不能看成是日本内部有愿意和平与进攻的两派,只不过是它为了避免过于刺激英美,诱惑他们不干涉罢了。
日本主要进攻的方向是华北五省,次要的是沿海一带,这方面的进攻是为了配合它主要的进攻方向。在进攻中它并不放弃建立汉奸亲日政权,并且在战略上暂时的停顿与跃进也都是可能有的,但它总的侵略方针是不会变的。如果说塘沽协定以后它的方针是采取不战而胜,但碰了钉子之后,今天就改用战争来做为主要方针了,其他收买、妥协、分化只是做为辅助的手段。
我们对日本既不应有过高的估计,但也不应作过低的估计。他的大陆政策是必然要坚持的,部分的挫折并不能阻止他的进攻,也不能说他已经失败。现在还只是前哨战,大规模的战争还没有到来,因此不要过低估计他,但也要看到它的弱点,由于内部矛盾,经济力量的脆弱等因素决定了他不能实行持久战,所以也不要对它作过高的估计。
第二,再看南京方面。日本的进攻使得南京内部起了变化。首先是左派坚决主张抗战,主张联俄联共及改组政府等等。这一派属于资产阶级的左翼(沈、章①也可包括进去)。他们在南京政府中的影响与地位提高了,但今天还不能起决定的作用;其次是蒋介石为代表的中派已开始有了抗战的决心。这是“九一八”以来中派最大的进步。这也是我们过去所希望的。对此应有充分的估计。要看到这是它基本的转变,随着这个基本的转变,其他如民主政治、政治犯的释放也都有相当转变,对地方势力以及其他党派的政策也有些进步。但我们也要看到南京政府的抗战是被逼的(《大公报》七月二十九日的社论也说政府抗战是被迫的),日本逼它,我们党逼它,还有群众逼它,今天已逼得它无回旋的余地了,这就完全证实了我们党的“逼蒋抗日”的方针是对的。
正因为是被逼的,所以抗日就表现为“消极抵抗”,政府包办,缺乏积极性,没有坚持动员的方针,一切显得很紊乱;另一方面则是害怕群众,不发动群众,不放弃一党专政的方针,虽是只吸收了一些其他党派的人,但对亲日派还没有决心赶他们出去,造成政学系也变换另外一种方式来进行活动。因此,在民主政治、一党专政等方面又可以说是基本上还没有转变,而这是最危险的。因为对于南京,中派是起决定作用的。
至于以汪精卫为代表的右派,今天在抗战空气压倒一切的形势下,已不敢公开反对抗日,但是它暗中还在活动,企图与日本勾结,促使南京妥协,竭力把中派拉向右的一边。如熊式辉向蒋提出对日妥协的方针,蒋回答说,“战则败,和则乱”,这与他们公开散布民族失败主义的思想是有关的,要看到这一派目前在南京还有相当的地位。
以上这三派力量的对比自然在抗战中是会有变化的。但不论怎样,南京政府总算已有抗战的决心,日本帝国主义也非干不可,因此中日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
”支持吧!
已获得0个“
”